《从军行》爱国情怀日记
七月十五日 晴
今日重读王昌龄的《从军行》,那句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如战鼓般敲击着我的心灵。诗人笔下戍边将士的豪情与坚韧,穿越千年时光依然炽热灼人。这让我想起昨日参观军事博物馆时看到的现代军人照片——他们眼神中的坚定,与古诗描绘的精神何其相似。
古韵今魂
漫步在博物馆的展厅里,玻璃展柜中陈列着不同年代的军装、武器和勋章。我在一组边防战士的照片前驻足良久。照片中,战士们面庞黝黑,嘴唇干裂,但目光如炬,身后是苍茫的雪山和荒漠。这不正是“黄沙百战穿金甲”的现代写照吗?不同的是,古代将士穿着金属铠甲,而今天的战士穿着高科技防弹衣;古代靠烽火传讯,今天有卫星通信。但那种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爱国决心,却一脉相承,亘古未变。
解说员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:去年边境冲突中,一位团长身先士卒,身受重伤仍指挥若定。当战友要送他后撤时,他厉声道:“我的阵地就在这里!”这让我瞬间理解了什么是“终不还”——不是不懂生命的珍贵,而是深知有些东西比生命更值得守护。
平凡中的爱国
下午回家路上,我看到环卫工人冒着酷暑清扫街道,志愿者在路口维持秩序,建筑工人在高空作业……这些平凡的身影忽然让我对爱国有了新的理解。爱国不一定都要“穿金甲”上战场,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,也是一种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坚持。
妈妈是小学教师,晚饭时她说今天给孩子们讲了《从军行》。有个孩子问:“老师,我们现在没有楼兰要破,怎么爱国呢?”妈妈让孩子们讨论,最后得出答案:认真读书、尊敬他人、爱护环境,就是当代小学生的“破楼兰”。说得真好!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融入日常的选择与行动。
文化传承
晚上我抄写《从军行》全诗:“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”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与古人对话。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,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基因的代代相传。
临睡前,我在想:如果我生于古代,是否会如诗中将士那般勇敢?答案不得而知。但我知道,在今天,我可以将自己的“战场”设定在实验室里、书桌前、工作岗位上。只要心怀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执着,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征途上为祖国贡献力量。
千年诗句,精神不灭。这就是文化的力量,爱国的真谛。
从军行中的爱国情怀
从军行中的爱国情怀 1.《从军行》里那股炽热的爱国情怀,恰似暗夜中永不熄灭的明灯,照亮着战士们前行的路。就像王昌龄笔下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,将士们历经无数次战斗,盔甲都磨穿了,可那坚定的决心丝毫未减,这是怎样一种对国家义无反顾的热爱啊!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沙场上,眼神如鹰般锐利,心中只有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