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3年5月12日 阴
今天整理旧物时,翻到了那本泛黄的《唐诗选集》,王昌龄的《从军行》赫然映入眼帘:"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"这四句诗像一把钥匙,突然打开了尘封三十年的记忆闸门。
战壕里的诗朗诵
1953年的朝鲜战场,我们连队驻扎在临津江畔。班长是个读过私塾的文化人,常在战斗间隙给我们念诗。那年冬至夜,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,他裹着冻硬的棉大衣,用手电筒照着笔记本,带我们逐字背诵这首《从军行》。炮弹在不远处炸开的火光,竟与诗中"青海长云暗雪山"的意境奇妙重合。
记得小李当时笑着说:"咱们这不就是'黄沙百战穿金甲'嘛!"他指了指自己军装上结冰的血渍和弹孔。那件打满补丁的棉袄,现在想来比任何勋章都珍贵。
玉门关外的思念
诗中"孤城遥望玉门关"总让我想起侦察兵老张。有次执行任务前,他望着祖国方向说等打完仗要去敦煌看真正的玉门关。这个承诺最终永远停在了38度线上——他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飞向电台的弹片。
今夜重读这首诗,突然明白古人为何要将战争与边塞风光交织书写。那些巍峨雪山、孤城玉门,不仅是地理坐标,更是军人精神的图腾。就像我们当年在异国他乡,望着长津湖的冰面时,心里装的永远是长江黄河的波涛。
后记
三十年来,每当我被市场经济大潮冲得迷失方向时,就会想起战壕里背诵的诗句。那些用生命诠释"不破楼兰终不还"的战友们,教会我的不仅是勇气,更是在和平年代如何坚守信仰。此刻窗外霓虹闪烁,我仿佛又看见雪山下的钢枪,听见穿越时空的诗句与枪声共鸣...
(轻轻合上日记本,封面上弹痕状的墨迹依稀可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