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九溪十八涧古诗寻幽日记

九溪十八涧古诗寻幽日记

一、缘起诗行

晨起翻书,偶见清代学者俞樾那首脍炙人口的《九溪十八涧古诗》:“九溪十八涧,山中最胜处。昔久闻其名,今始穷其趣。重重叠叠山,曲曲环环路。咚咚叮叮泉,高高下下树。”字句间流淌的韵律,仿佛山泉叮咚,瞬间叩响了我的心扉。闭目凝神,那“重重叠叠”的青山、“曲曲环环”的小路、“咚咚叮叮”的流泉、“高高下下”的树木,竟在脑海中交织成一幅生动立体的画卷。一股强烈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,遂决定今日暂别尘嚣,循着古诗的指引,亲赴西湖以西的云栖之境,去印证诗中的意境,开启一场寻幽探胜的日记之旅。

二、曲径通幽

抵达九溪入口,便觉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,与城市的闷热恍若两个世界。踏上古道,立刻理解了诗中“曲曲环环路”的深意。路径并非坦荡如砥,而是依着山势溪流,蜿蜒曲折,时而需踏石而过,时而缘溪而行。两侧的山峰确如诗所描绘“重重叠叠”,层次分明,近处深绿,远处浅黛,极目远眺,更有淡如云烟者,与天际融为一体。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筛下,光影斑驳,落在长满青苔的石径上,仿佛跳跃的金色音符。耳畔之声,绝非城市的喧嚣,而是永恒的自然协奏。溪水或潺潺湲湲,或淙淙铮铮,应和着林间鸟儿的清脆啼鸣,完美诠释了“咚咚叮叮泉”的妙趣。这“叮咚”二字,实在是形声兼备的绝响。

三、移步换景

愈往深处,景致愈奇。古诗中“高高下下树”的写照在此得到了极致的展现。溪畔古木参天,香樟、枫香、麻栎等树种错落生长,有的根系盘结于溪石之上,显出顽强的生命力;有的枝叶交错,形成天然的绿色穹顶。溪水因山势而形成无数小小跌宕,并非汹涌澎湃,而是灵动清澈,可见水底卵石纹理,游鱼细石,直视无碍。水质清冽,忍不住掬一捧品尝,甘甜清冷,顿消徒步的疲乏。沿途茶园片片,整齐的茶垄顺着山坡铺展,绿意盎然,与周围的自然野趣相得益彰。途中遇几处凉亭,稍作歇息,静观山水,只觉时间仿佛在此刻放缓,内心获得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平和。这每一步的风景变换,都像是为俞樾的诗句作着最详尽的注解。

四、诗情与心境

独行于这清幽世界,对《九溪十八涧古诗》的体会愈发深刻。俞樾不仅是在写景,更是在传递一种心境,一种与自然融合、物我两忘的禅意。他所“穷”之“趣”,绝非仅是山水的外在形貌之美,更是其间蕴含的天趣、野趣、静趣。此刻的我,远离了论文的焦灼与生活的琐碎,全身心沉浸于此,方才真正触摸到诗中那份超然物外的闲适与豁达。这山水,因古诗而更具文化底蕴;这古诗,因亲历而更显生动传神。它们相辅相成,共同构筑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审美空间。

五、归途与感悟

夕阳西下,漫天的晚霞将山涧染上一抹温柔的橘红。踏上归途,步履虽疲,心中却充盈而喜悦。此次九溪十八涧之行,是一次身体的行走,更是一次精神的溯源。它让我真切体会到,有些风景,唯有的诗句能为它传神;有些诗句,唯有亲历其境方能心领神会。这份由古诗指引、自然馈赠的静谧与美好,将被我珍藏于心。日后每当烦闷时,便可再次吟诵那“重重叠叠山,曲曲环环路”,让心灵重返这片清凉幽静的天地。此行不虚,是为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