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月·李朴诗境中的团圆夜思
一、皓魄当空宝镜升
晨起推窗,见天际薄云如纱,忽然惊觉今夜竟是中秋。想起唐代诗人李朴《中秋》中“皓魄当空宝镜升,云间仙籁寂无声”之句,不由得凝神驻足。此时的天空虽未现明月,却已透出澄澈清气,恍若那位千年前的诗人正以文字为梯,将一轮穿越时空的明月缓缓推至人间。
二、平分秋色一轮满
午后整理旧书,偶然翻到《全唐诗》中李朴的《中秋》全诗:“平分秋色一轮满,长伴云衢千里明”。这“平分”二字令我怔忡良久——中秋之夜,天涯共此时,这轮明月是否真能公平地将清辉分给每一个望月之人?想起远在异国的挚友,此刻是否正与我仰望同一片苍穹?
忽闻厨房传来母亲捣枣泥的声响,传统月饼的甜香弥漫整间屋子。这烟火气与诗中的空灵之境竟奇妙交融,原来李朴笔下“狡兔空从弦外落,妖蟆休向眼前生”的澄明世界,从来不曾远离人间炊烟。
三、长伴云衢千里明
暮色渐浓时,我带李朴的诗集登上天台。东方天际已染绯霞,群星渐次苏醒。读至“灵槎拟约同携手,更待银河彻底清”,忽然懂得诗人为何要将中秋月与银河相连——这岂非人类对团圆最古老的执念?
云层忽散,月轮初现。竟真是李朴描绘的“宝镜”模样!清光泻下的瞬间,手机接连响起,各地亲友的祝福随月光一同抵达。现代科技与千年诗意在此刻和解,原来我们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,实践着“长伴云衢千里明”的愿景。
四、更待银河彻底清
夜渐深时,月亮升至中天。我忽然明白李朴诗中“狡兔”、“妖蟆”的隐喻——那些人生中啃噬圆满的遗憾与别离,在中秋月下都暂时隐匿形迹。父亲端来桂花茶,说起他幼时在田埂上追月的故事,母亲笑着补充细节。这一刻,诗句不再是文字,而成了可触摸的温暖实体。
睡前重读《中秋》全诗,在“灵槎拟约同携手”旁写下批注:千年月光如桥,连接着诗人的豪情与今人的眷恋。李朴或许不曾想到,他的诗句会成为穿越时空的舟楫,让每个中秋之夜都荡漾着永恒的诗意。而我们对团圆的渴望,从未因时代更迭而改变,只是借不同载体延续着同样的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