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两都赋》中的长安一日游日记
缘起:班固笔下的帝京胜景
晨起翻阅《两都赋》,忽见“建金城而万雉,呀周池而成渊”之句,不禁神往。遂决意循着班固的笔墨,重走汉时长安故道。今日之游,非为寻常观览,实乃一场穿越千年的文脉追寻。
章台街前辨遗韵
从明光宫遗址出发,阳光恰洒在残存的夯土台基上。《两都赋》所言“披三条之广路,立十二之通门”,此刻竟在眼前具象化。抚摸着唐代补砌的砖石,忽觉班固笔下“红尘四合,烟云相连”的盛况犹在耳畔回响。游人来往如织,鲜有人知脚下正是当年“九市开场,货别隧分”的东市旧址。
立于未央宫前殿遗址,遥想当年“树中天之华阙,丰冠山之朱堂”的壮丽。今虽仅存台基,然《西都赋》中“抗仙掌以承露,擢双立之金茎”的铜仙人承露盘,其基座尚可辨认。有老者持拓片售卖,细观竟是清人摹刻的《两都赋》片段,墨迹间犹带金石之气。
太学旧址遇雅音
午后寻至辟雍遗址,恰逢国学社团吟诵《两都赋》。少年们身着汉服,齐声诵出“宫室光明,阙庭神丽”之句,声震林樾。此情此景,恍若看见班固当年在白虎观论辩经义的身影。一旁的考古工作者正用全息投影复原明堂辟雍形制,数字光影中,“体象乎天地,经纬乎阴阳”的营造哲思豁然显现。
特别令人动容的是遇见几位银发学者,他们带着1958年的考古笔记在此核对数据。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注疏,与智能手机里的三维建模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。一位老先生颤巍巍指着槐树下的石础道:“此即《东都赋》‘备制度以慎传’之实证也。”
暮省:古今辉映的文脉传承
日落时分登上古城墙,俯瞰现代长安城灯火初明。忽觉班固作赋时“博我以皇道,弘我以汉京”的文化自信,至今仍在赓续。今日所见虽非原貌,然《两都赋》所载的礼乐精神,已化作博物馆里的互动展陈、校园中的经典吟诵、街巷间的遗址标识。
归途整理照片,忽悟此次寻访实为双重发现:既验证了赋中“殊形诡制,每各异观”的建筑奇观,更体会到“赋家之心,包括宇宙”的创作境界。那些曾以为夸张的文学描写,在考古发现中不断得到印证;而赋文承载的文明记忆,正通过新的媒介生生不息。
夜色中重读《两都赋序》,方真正理解“臣窃见海内清平,朝廷无事,京师修宫室,浚城隍,起苑囿,以备制度”的深意。作为盛世的文化见证,这篇大赋早已超越文学本身,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精密坐标。今人游览长安,若非带着《两都赋》的指引,恐难发现这些寻常遗址里沉睡的瑰宝。
东汉学者班固在《两都赋》中描绘长安“街衢洞达,闾阎且千。九市开场...
东汉学者班固在《两都赋》中描绘长安“街衢洞达,闾阎且千。九市开场,货别隧分"。这里的“九市”是指( )A. 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. 物流通畅的草市 C.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. 工官监管的夜市 答案:[答案] A 分析:[解析] 宋元以前,我国城市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,市坊分离,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,所以东汉长安的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