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的秋日随想
一、山道偶遇
十月的博山道,枫叶已染上酡红。当我踩着簌簌落叶行至半山腰时,突然在苔痕斑驳的石壁上发现了这首《丑奴儿》。字迹被岁月冲刷得模糊,却仍能辨出"少年不识愁滋味"的锋芒。指尖抚过冰凉的刻痕,仿佛触到八百年前那个醉墨淋漓的黄昏。
二、词中天地
"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"——这十二个字像面镜子,照见自己二十岁时在博客里堆砌的华丽忧伤。如今真正尝遍辛弃疾笔下的"天凉好个秋",反而在客户会议和房贷通知里哑了喉咙。
古今愁绪的叠印
石壁下方有当代游人的刻痕,稚拙地写着"996真累"。忽然想起去年在西湖边,听见穿汉服的姑娘对着手机直播:"老铁们看这个愁字写得绝不绝?"弹幕里飘过成排的"蚌埠住了"。古今的惆怅在此刻荒诞地同频。
三、山中的顿悟
暮色漫过山脊时,我终于读懂石壁最下方那行小字:"愁是盐粒,年少时撒在糖上,中年时溶进汤里。"掏出保温杯抿一口枸杞茶,突然笑出声来。这滋味,确实比少年时在奶茶店写的那些疼痛文学真切得多。
下山路上,手机不断震动。工作群里正在讨论季度报表,我停下脚步,把壁纸换成了刚才拍的斑驳石壁。月光下,那些深深浅浅的刻痕,多像我们这一代人朋友圈里设置三天可见的心事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