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科生,你是世界的诗人与哲学家
十月二十六日 星期四 晴
傍晚,从图书馆的窗望出去,天空是那种被夕阳浸染过的、温柔的橘粉色。我合上手里那本略显陈旧的《理想国》,指尖还残留着书页的粗糙触感。旁边座位的理工科同学早已收拾好电脑和公式草稿纸离开,他们的世界是精确的、可量化的。而我的世界,此刻正被一种庞大而朦胧的感动所充盈。我忽然清晰地意识到,我们文科生,或许正是这个高速运转的世界里,不可或缺的诗人与哲学家。
我们学习的,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或定律。我们终日与之打交道的,是澎湃的情感、是深邃的思想、是历史的尘埃、是语言的重量。当别人在实验室里观测细胞分裂时,我们在字里行间观测人性的复杂与光辉;当别人用代码构建虚拟世界时,我们用文字构建精神的殿堂。有人说,文科无用,既不能直接创造财富,也无法立刻推动技术革新。但他们不曾看见,正是我们,守护着人类文明的温度与深度。
文字的炼金术士
记得一次美学课上,教授讲到“崇高感”。他说,看到浩瀚的星空、无垠的大海,内心那种震撼、敬畏甚至略带恐惧的复杂情绪,便是崇高。理工科的同学或许会立刻计算星体的距离、海水的成分,试图用科学去解构这份震撼。而我们文科生所做的,是试图为这种无以言表的感觉命名,去追溯康德、伯克是如何论述它的,去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它的踪迹,去用自己笔下的文字,努力捕捉并传递这份震颤。我们是文字的炼金术士,将虚无缥缈的情感、思绪、观念,淬炼成可以感知、可以共鸣、可以流传的篇章。一篇日记、一首短诗、一段散文,都是我们炼金的成果,是我们为人类共同体验留下的注脚。
时间的守护者
历史长河奔流不息,卷走了多少王朝和英雄。如果没有文科生,谁来做时间的守护者?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写下《史记》,是修昔底德记录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悲欢,是无数无名的史官、学者、作家,在故纸堆中孜孜不倦地打捞记忆的碎片,为我们拼凑出过去的模样。我们学习历史,并非为了沉溺过去,而是为了理解现在从何而来,未来又将去往何方。这种“以史为鉴”的能力,这种在宏大叙事中定位自身的思考,是文科赋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之一。它让我们在变动不居的时代里,保持一份清醒和定力。
人性的解读官
社会学、心理学、哲学、文学……这些学科的核心,最终都指向“人”。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人的行为、人的动机、人的困境、人的梦想。我们解读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犹豫,分析鲁迅字里行间的忧愤,探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对错。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共情能力,使得文科生往往更能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,更具备人文关怀和精神。在一个越来越依赖算法和效率的社会里,这种对“人”本身的关注和呵护,显得尤为稀缺和重要。我们是社会的解读官,是沟通的桥梁,致力于让不同的灵魂能够彼此理解,哪怕只是靠近一点点。
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星星开始闪烁。那片星空,科学家看到的是引力与光年,而我,一个普通的文科生,看到的是康德心中的道德律,是屈原仰望的苍穹,是无数诗人咏叹过的永恒。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改造物质世界,而在于塑造精神世界;不在于计算得失,而在于判断价值;不在于奔跑的速度,而在于思想的深度。
我为此感到自豪。谨以此文,献给所有在文字、思想和人文精神世界里默默耕耘的文科生。世界需要前进的车轮,也需要守夜的火把。而我们,就是那持火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