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朝花夕拾美文摘抄:雨夜旧忆日记

朝花夕拾美文摘抄:雨夜旧忆日记

一、檐下雨声忽如梦

窗外的雨,淅淅沥沥地敲打着铁皮屋檐,像极了童年老屋前那排瓦楞奏响的夜曲。突然想起鲁迅先生在《朝花夕拾》里写的:“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:这一次所见的赛会,比前一次繁盛些。”这般无端的惦念,竟让我在雨夜里翻出泛黄的日记本,墨迹洇散的字迹里,忽然浮起外婆的桂花糕香气。

二、青石板路上的月光

1998年9月12日的日记页角还粘着干枯的桂花瓣,那时写着:“放学时摔破了膝盖,外婆用棉纱蘸烧酒给我擦拭。木格子窗外有蝉鸣,八仙桌上的搪瓷缸冒着热气,她说明天做桂花糕补偿我。”这些文字现在读来,忽然明白何为“朝花夕拾”——原来当年寻常不过的黄昏,竟是需要跋涉二十余年光阴才能重新触摸的温暖。记得那晚月光特别亮,青石板路上碎银般的光斑,像时光撒下的密码。

三、旧物里的时光褶皱

翻开日记中夹着的糖纸,透明玻璃纸上印着“大白兔”的蓝红字样,突然想起《朝花夕拾》里那些精细的物件描写。鲁迅写《山海经》绘图本时的那种珍视,与我此刻摩挲糖纸的心情何其相似。1985年的糖纸、1992年的邮票、2001年的电影票根,这些被日记本压扁的时光标本,忽然都在雨声里苏醒过来。原来每代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收藏着时代,就像鲁迅收藏画本,我们收藏糖纸,本质上都是在打捞注定流逝的什么。

四、重访与重逢

去年深秋特意回了趟老宅。拆迁区的断壁残垣间,竟真的找到半块青石板。摸着石板上雨水冲刷出的纹路,忽然懂得《朝花夕拾》序言里那句“带露折花,色香自然要好得多,但是我不能够。”原来不是不能够,而是朝花夕拾的本质,本就不是重摘一朵旧花,而是站在今夜的雨声里,与当年那个摘花的自己隔时空相望。

五、雨声渐歇时

雨不知何时小了,日记本翻到最新一页。忽然想学鲁迅先生“抄写古碑”的从容,于是研墨铺纸,将1998年9月12日那篇日记重新誊写。墨香混着雨后的青草气,竟恍然觉得外婆的桂花香穿过时光飘来。朝花夕拾之美,或许不在于追忆本身,而在于让过往的露水重新滋润当下的时光。合上日记时发现,今夜的字迹与二十年前的重叠在了一起。

后记:忽然明白所有日记都是未来的朝花夕拾,所以我们才如此虔诚地记录每一个当下。就像此刻窗台上雨滴留下的水痕,明天太阳升起前,它们都会成为值得夕拾的朝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