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平之秋的追忆

《郁达夫故都的秋》中北平之秋的追忆

十月二十日,微凉,有风。

晨起推窗,忽觉空气中浸着一层薄薄的凉意,这才惊觉秋已深了。忽然想起郁达夫先生在《故都的秋》中的句子:“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,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,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,早晨起来,泡一碗浓茶,向院子一坐,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,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。”心下怅然,如今我居于南方都市,高楼林立,鸽哨声是早已绝迹了,连天色也常是灰蒙蒙的,难得一见那般“很高很高的碧绿”。

故都的秋味

午后得闲,复又翻开那篇散文。先生所言“秋的味,秋的色,秋的意境与姿态”,总看不饱,尝不透,赏玩不到十足。这大约便是秋的魔力,它从不慷慨地一次性呈现所有,而是含蓄地、一层层地剥开,让你每有所得,便又生出新的渴望。我所居的南方小城,秋来得迟,且去得疾,像一位羞怯的访客,还未看清眉目,便已转身离去。它没有北平秋日那般分明利落的气质,总是缠绵着夏末的湿暖,又夹杂着冬初的潮寒,显得暧昧不清。而先生的北平之秋,是泡一碗浓茶便能品味出的凛冽与清醒。

细察秋槐落蕊

文中最令我心神往之的,是那关于“秋槐落蕊”的描写:“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,早晨起来,会铺得满地。脚踏上去,声音也没有,气味也没有,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。”这该是何等细腻的感知力!我闭上眼,试图想象那场景:古老的槐树下,细碎的蕊丝无声飘落,织就一层淡黄的地毯,脚步踩上去,不是摧残,而是一种温柔的应和。这种美,寂静至极,也奢侈至极,需得心绪澄明之人,放慢一切,方能用脚尖的神经末梢去捕捉。反观当下,我们总是行色匆匆,脚下是硬冷的柏油或瓷砖,即便有落叶,也多半被疾扫而去,谁又会去留意那“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”呢?这种遗失,或许不独是季节的,更是心境的了。

先生说他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,换得一个北国的秋的零头。这痴语背后,是何等浓烈的情感。秋于他,并非简单的风景,而是精神的归宿,是文化血脉里的乡愁。他所眷恋的,不仅是那“陶然亭的芦花,钓鱼台的柳影,西山的虫唱,玉泉的夜月,潭柘寺的钟声”,更是一整套完整而娴雅的生活意境,一种从容不迫的生命节奏。这秋,是文人式的,需得以闲适的心境去匹配,去映照。

南国秋日的私语

傍晚散步于江畔,风里的凉意更重了些。江面波光粼粼,倒映着两岸渐次亮起的灯火,虽无西山虫唱之野趣,却也有一番都市的繁华气象。几片梧桐黄叶被风卷下,飘落于步道之上。我学着先生笔下那般,特意放慢脚步,仔细去听——却只听到远处车辆的嗡鸣。心下不免失笑,自知东施效颦。南国的秋,自有其婉约之处,譬如桂花暗香浮动,譬如白日晴空疏朗,何必强求与北地一同呢?

然而,郁达夫先生的文字,终究是为所有中国人留住了一份关于秋天的、最经典的记忆模板。它提醒着我们,在四季流转之中,曾有过那样一个深沉、幽远、值得静观细品的秋。它不在遥远的地理坐标上,而就在一碗浓茶、一地落蕊、一片蓝天之间。读其文,于我而言,便是在这匆忙世间,为自己折得了一日“北国的秋”,得以暂避喧嚣,用心去触摸一番那文字里永存的、高远碧绿的天色。

郁达夫《故都的秋》和老舍《北平的秋》阅读理解

郁达夫《故都的秋》和老舍《北平的秋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,完成下列小题.文段一:不逢北国之秋,已将近十余年了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,总要想起昀然亭的芦花,钓鱼台的柳影,西山的虫唱,玉泉的夜月,潭柘寺的钟声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,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,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,早晨起来,(甲)一杯浓茶,向院子...

郁达夫《故都的秋》与老舍《想北平》的异同

郁达夫《故都的秋》与老舍《想北平》的异同 《故都的秋》与《想北平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,它们也是鲁迅和老舍这两位文学大师创作的作品的代表作,代表了他们的思想、文学价值观以及看待北平的特定视角。这两部作品有其共同之处,同样描写了北平的地域感,同样将文学与生活联结在一起,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...

郁达夫在《故都的秋》中将北平称为“故都”,以下哪一项最能解释作者这...

郁达夫在《故都的秋》中将北平称为“故都”,以下哪一项最能解释作者这样命名的原因?A. 北平是元、明、清三朝的都城,称“故都”突出其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 B. “故都”比“北平”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C. 作者为了避讳当时的政治环境,故意使用“故都”这一称呼 D. “故都”是当时北平的官方名称,作者...

《故都的秋》《北平的秋天》小群文阅读教案

2组.(朗读者)朗读《故都的秋》3/4/5/11四段。3组.(行动派)分别找出文眼句,谈谈你的理解。4组.(行动派)给郁达夫笔下的秋景起拟标题,并板书。5组.(行动派)概括《北平的秋》的写景特点,并板书。6组.(评审团)评价同学们的回答和展示。(三)比较解秋思(知人论世)同一地点,同一秋天,为什么...

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异同的赏析

文章写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,而且物美价廉。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赞美,令人深受感动。其次是二文都运用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。《故都的秋》中,郁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做比,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,这样对比,自然真切得很,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、静、悲凉的特点。老舍呢,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很不够味,干脆将...

写北平的三篇文章 故都的秋

故都的秋郁达夫 秋天,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,总是好的;可是啊,北国的秋,却特别地来得清,来得静,来得悲凉。我的不远千里,要从杭州赶上青岛,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,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“秋”,这故都的秋味。 江南,秋当然也是有的;但草木雕得慢,空气来得润,天的颜色显得淡,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...

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

故都的秋不叫北平的秋,是因为郁达夫从杭州重新回到北平,这里面有离开北京十年的感慨和怀念,也有对北京的深刻感情。故,有历史悠久,年湮代远之感,也有思念故人怀念故乡之情,同时,也有一种繁华退尽,荒凉落寞的意绪。故都指明描写的地点,不是现代繁华的首都北京,而是有着文化底蕴的文明古都。©...

[想北平]与[故都的秋]比较赏析比较想北平和故都的秋

在《故都的秋》中,所表达的是一个特意从杭州赶到青岛,更要从青岛赶到北平是南方人对故都北平的秋味、秋色、秋的意境和姿态的至爱。故都的秋“特别地来得清,来得静,来得悲凉。”郁达夫对北平的爱集中在文章最后的一句话里,这就是“秋天,这北国的秋天,若留得住的话,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,换得一个三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