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人文章:雨夜里的守灯人
一、初识守灯人
深秋的雨夜,我因错过末班电车而困在郊外的老站台。雨水顺着生锈的顶棚缝隙滴落,在昏黄灯光下串成银线。就在这时,我看见了那座斑驳的灯塔——以及灯塔下佝偻的身影。
二、灯下的对话
"年轻人,来避雨?"他的声音沙哑却温和,将煤油灯挂在铁架子上,橘色的光晕立刻驱散了寒意。通过交谈得知,陈伯守护这座灯塔已四十二载,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两鬓斑白的老者。
(1)岁月的痕迹
他伸出满是老茧的手掌比划:"1980年刚来时,这里还是木质灯塔哩。"说着从工具箱里取出泛黄的工作日志,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日的天气、灯光亮度、船舶通行情况,甚至还有候鸟迁徙的观察笔记。
(2)坚守的意义
"现在都有雷达了,何必守着呢?"我问。陈伯擦拭灯罩的动作顿了顿,眼角笑纹缓缓舒展:"机器能指引航线,但亮着的灯能让夜航的人知道——这片海永远有人守着。"
三、光影交织的往事
雨声中,他讲述起最惊险的夜晚。1998年特大台风来袭,玻璃窗全被震碎,他抱着灯塔的钢架整整一夜,用身体护住主灯不被熄灭。"第二天清晨,七艘渔船平安归港,船老大们朝着灯塔鞠躬。"他说这话时,煤油灯的光跳进他眼底,映出粼粼波光。
忽然,远处传来汽笛声。陈伯立即起身调节灯光节奏,佝偻的背影在雨夜中蓦然挺直。那一刻他不再是老人,而是与大海博弈的守望者。
四、灯芯不灭
雨渐停时,他正更换新灯芯。那双布满伤痕的手异常灵巧,如同进行某种庄严的仪式。"灯芯要捻得松紧得当,太紧易灭,太松耗油。"他忽然抬头看我,"人活着也是这样,要找到恰到好处的坚持。"
末班救援车到来时,灯塔刚刚完成整点报光。旋转的光柱扫过海面,那些亮晶晶的雨丝仿佛突然有了方向。陈伯站在光影交界处挥手,藏青色的身影渐渐融入灯塔的基石。
五、明灯永驻
后来得知,陈伯退休后仍自愿留守灯塔。他说有些光芒需要传承,就像他师父传给他的那盏铜制油灯,历经三代守灯人,灯座上的握痕已温润如玉。
每个雨夜,当我看见城市霓虹时,总会想起郊外那盏孤独却坚定的灯。它照亮的不仅是航道,更是一种近乎固执的坚守——用四十二年光阴诠释:所谓伟大,不过是平凡人用生命书写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