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短文学网散文精选》中的秋日絮语
十月廿三 晴转多云
清晨推窗时,一片梧桐叶恰好落在摊开的笔记本上。忽然想起昨日在短文学网散文精选栏目读到的句子:“秋叶的坠落不是生命的终结,而是大地开始收藏故事的信号。”墨蓝色的墨水在格子上慢慢晕开,我决定为这个秋天留下些特别的记录。
一、晨光与茶烟
卯时的阳光穿过百叶窗,在桌面切出明暗交错的条纹。母亲寄来的龙井在白瓷杯里舒展成翠绿的云朵,让我想起短文学网散文精选里那位总写江南茶事的作家。他笔下氤氲的茶烟似乎正从杯口升起,携着记忆里外婆的蓝印花布围裙、父亲摩挲多年的紫砂壶,还有老屋檐下淅淅沥沥的梅雨。茶汤渐凉时忽然明白,所谓乡愁不过是特定温度下才会析出的结晶。
二、图书馆偶得
午后在图书馆古籍区发现一本民国廿年的日记簿。脆黄的纸页上,某个陌生人用钢笔记载着收购药材的账目,却在页脚处用朱笔写满诗词残句。忽然记起短文学网散文精选里某篇考证民间书写的文章,作者说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实则是时代洪流中的琥珀。我将其中“霜降后三日,当归价昂”这句抄录下来,纸页摩擦的沙沙声像是两个时代的私语。
三、暮色中的领悟
晚霞将云朵染成鸢尾紫色时,收到旧友寄来的银杏书签。附信提到她正在北欧某小镇研究蕨类植物化石,信纸边缘还沾着些许苔藓痕迹。这让我想起短文学网散文精选里那组《地球褶皱处的诗》,作者说所有离散都是生命拓展疆域的方式。忽然理解为什么古人要将思念托付给鸿雁——候鸟迁徙的路线,本就是写在天地间的日记。
台灯亮起时,窗外的梧桐树已隐入夜色。翻看短文学网散文精选的往期目录,发现三年前同日的推文竟是《日记的考古学》。作者说每个执笔记录日常的人,都在为自己建造一座时间的博物馆。那么此刻正在书写的我,或许正在某个未来时刻的展柜里,成为被温柔注视的标本。墨水瓶里的液面又下降了些许,恍若时光静静沉淀的刻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