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沈从文散文《黄昏》读后日记:暮色中的湘西絮语》
十月廿三 晴而有风
今日午后重读沈从文先生《黄昏》,竟至暮色染窗犹不自知。合上书页时,但见西山云霞如先生笔下所叙:"绛红与金紫交织成一片奇异的光海",恍惚间仿佛听见八十年前沅水畔的桨声欸乃。
一、文字里的暮色浓度
先生写黄昏,不单写天色变化,更写光阴流转间的人间烟火。那些码头工人"古铜色的脊背在余晖中泛起油光"的描写,教人想起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,却比之多了几分东方特有的温润。散文中卖灯芯草的老妇人,挎篮归家的农人,乃至"江面浮动的炊烟",都裹着暮色特有的柔光,这柔光既在天地间,更在先生慈悲的笔尖。
二、时空交错的冥思
读至"落日如熟透的果实坠入群山"处,忽忆起去年深秋访凤凰古城。彼时站在虹桥上看暮色浸染沱江,吊脚楼的灯笼次第亮起,恰似先生笔下"无数星子落入人间"。今之凤凰虽已非旧时模样,但暮色依旧,人类面对黄昏时那份悸动亦古今相通。先生文字妙处,正在于捕捉这永恒瞬间——当夕阳最后一缕金线穿过窗棂,照见空气中浮动的微尘,我们便都与千百年前的先民共享同一份黄昏。
三、暮色里的生命哲学
最动人心魄处,是先生对"黄昏人生"的体悟。那些在暮色中归家的船夫、收摊的小贩,他们"日复一日承受着黄昏的洗礼,却比文人更懂得黄昏的真谛"。这种对平凡生命的礼赞,使散文超脱了寻常写景的格局。我忽然明白先生为何说"美丽总使人忧愁",因这暮色之美,本质是逝去之美,是有限之人对永恒自然的虔诚凝望。
暮色渐浓时掩卷沉思,觉先生文字真有魔法,能将瞬息万变的黄昏凝固成文学琥珀。其中既有"落霞与孤鹜齐飞"的诗意,更有"日入群动息"的哲思。忽然想起张岱《陶庵梦忆》中写"林下漏月光,疏疏如残雪",与先生笔下"月光如细盐洒在青石板路上"异曲同工,都是中国人对光影变幻的极致敏感。
今日最大收获,是悟得写好散文不必刻意求奇,只需如先生般怀揣对万物的体贴。黄昏每日皆有,然唯有心灵与之共振时,才能写出"暮色苍茫中,远山如黛,近水含烟"的永恒意境。愿他日我也能写出这般从容文字,记录生命中的每一个黄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