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故都的秋日记

重读《故都的秋》有感

十月二十三日 晴

今日闲来无事,又从书架上抽出了那本略显陈旧的散文集,翻至郁达夫先生的《故都的秋》。虽已读过数遍,但在这个真实的北国之秋里重读,字句间竟涌出前所未有的滋味,仿佛与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
一椽破屋中的秋味

先生开篇便说:“秋天,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,总是好的;可是啊,北国的秋,却特别地来得清,来得静,来得悲凉。”我合上书,望向窗外。北京的秋,确是如此。它不像春的娇嫩,夏的繁盛,冬的凛冽,它是一碗浓茶,须得静坐细品,方能尝出那深藏的韵味。这韵味,并非欢腾的喜悦,而是一种透彻的、微带凉意的清醒。天空是真的蓝,那种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”,偶尔有几朵闲云飘过,更显天宇的旷达。

俯身拾起一片秋槐落蕊

文中最令我心神往之的,便是对“秋槐落蕊”的描绘。“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,早晨起来,会铺得满地。脚踏上去,声音也没有,气味也没有,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。”读至此处,我几乎能感受到那份寂寥的温柔。午后,我特地寻了一处种有老槐树的胡同,阳光透过稀疏的叶片洒下斑驳的光影。地上果然铺着一层淡淡的黄蕊,悄无声息。我学着他的样子,轻轻踏上去,果真没有声音,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柔软从脚底传来,仿佛踩碎了秋天一个静谧的梦。扫街的老人拿着扫帚,沙沙地扫着,留下的丝纹,先生说是“既觉得细腻,又觉得清闲,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”,真是再精准不过了。

郁达夫先生说他愿用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取北国秋天这“零落”的秋光,初读时觉得是文人夸张的痴语。如今身在其中,才懂得这份挚爱。南方的秋,草木凋得慢,空气来得润,天色显得淡,不免显得有些温吞。而北国的秋,则像一位性情刚烈又深情的故人,它来得鲜明,去得也决绝。它以急速的凋零来展示生命的浓烈,用彻骨的清凉来反衬记忆的温存。这种干脆利落、毫不拖泥带水的性格,正是其最引人入胜之处。

人间烟火里的秋声

《故都的秋》之所以不朽,不仅在于写景,更在于写人。那“一层秋雨一层凉”的平仄念白,那桥头树底着着厚青布单衣的闲人,那秋蝉衰弱的残声,共同构筑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故都秋景图。秋的“清、静、悲凉”并非死寂,而是在市井生活的底衬下,显出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蕴与生命哲思。它告诉我们,美,并非总是绚烂繁华;静默、凋零与悲凉,同样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。

合上书页,秋日的夕阳已将窗棂染成金色。我深感幸运,能在先生文字的指引下,更深刻地品味这个季节。秋天,特别是故都的秋天,是值得一字一句去读,一景一物去品的。它是一篇写在大地上的、永恒的经典散文。

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

郁达夫 郁达夫 (1896.12.07~1945.09.17)原名郁文,幼名荫生,字达夫,幼名阿凤,浙江富阳人,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、散文家、诗人。代表作《沉沦》、《故都的秋》、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、《过去》、《迟桂花》等。早年 郁达夫,本名郁文,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(今达夫弄)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三岁丧父,七岁...

抒情散文《荷塘月色》是以下哪位作家所写( )

1.鲁迅的《狂人日记》 2.老舍的《茶馆》 3.茅盾的《子夜》 4.郭沫若的《女神》 5.巴金的《家》 6.曹禺的《雷雨》 7.徐志摩的《再别康桥》 8.郁达夫的《故都的秋》 9.朱自清的《荷塘月色》 10.贾平凹的《废都》 11.阿城的《棋王》 12.张抗抗的《隐形人》 四、现当代文学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1.反映社...

郁达夫作品的主要特色

C. 《狂人日记》是鲁迅191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,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。D. 《寄小读者》是冰心1923年创作的儿童文学散文集。解题关键:掌握茅盾"社会剖析小说"的创作特点,排除抒情散文和批判小说类作品。2.以《故都的秋》《钓台的春昼》等散文闻名,其作品具有"清、静、悲凉"美学特征的作家是( )A. 郁达夫 B....

郁达夫散文特点

自然意象的运用:“秋”“雨”“黄昏”“孤灯”是他笔下高频出现的意象——《故都的秋》以“破壁腰中静对着的牵牛花”“疏疏落落的秋草”营造悲凉意境;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以“外面的雨下得很大”“房里的空气寂静得可怕”烘托主人公的孤独;细节的情绪投射:《沉沦》中“他”看到“夕阳下的海面泛着金光”,却...

江苏省语文加试题及答案

那天下午阳光斜斜地洒在木质书架上,我随意抽出一本泛黄的散文集,翻到《故都的秋》那页,只看了两段,就被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拽住了——像是听一个老朋友坐在你对面,用最平实的语气讲最掏心的话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我开始琢磨:郁达夫的散文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魔力?后来读得多了、想得多了,慢慢理出些...

C.君安与项伯有故与:和,同 D.吾其还也其:代词,指代郑国 8.下列对古代诗歌的理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()A.《诗经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,也称“诗三百”,这些诗歌分为“风”“雅”“颂”三个部分。B.曹操的《短歌行》表达了他渴望招揽人才、统一天下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