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一篇承载心事的文学日记:雨夜独白

一篇承载心事的文学日记:雨夜独白

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雨

窗外的雨滴敲打着玻璃,像无数细小的手指在弹奏一首无名的夜曲。我独坐在书桌前,橘黄的台灯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,仿佛要把这些年积攒的心事都投射在斑驳的墙面上。

一、雨声里的记忆碎片

这样的雨夜总让我想起童年老屋的瓦檐。雨水顺着青黑色的瓦当连成珠串,在石阶上砸出深深浅浅的小坑。祖母会坐在堂屋的门槛上剥豆子,而我蹲在积水边,用树枝引导蚂蚁军团"渡江"。那时的雨声是温暖的催眠曲,如今却成了思念的催化剂。

书架第三格那本《城南旧事》的扉页里,还夹着半片风干的梧桐叶。那是高中毕业那年,同桌女孩在文学社告别会上悄悄塞给我的。雨水浸泡过的墨迹早已晕开,但歪歪扭扭的"前程似锦"四个字,每次翻开都让我鼻腔发酸。

二、咖啡杯里的时光倒影

手边的黑咖啡已经凉了,杯底沉淀着细密的咖啡渣。这让我想起上周在旧货市场淘到的搪瓷杯,杯身上"劳动最光荣"的红字褪成了暧昧的粉色。摊主说这是七十年代的物件,我却在杯底发现了1998年某陶瓷厂的钢印。

现代人总是热衷伪造时间的痕迹,就像我此刻在日记本上刻意用钢笔书写,仿佛这样就能让文字显得更庄重似的。其实电子文档里那些加密的.docx文件,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学日记?只是少了纸张的触感和墨水的味道。

三、未寄出的信

抽屉最深处躺着三封印着火漆的信。一封给十年前辞职的勇气,一封给擦肩而过的爱情,还有一封是写给二十年后的自己。这种近乎矫情的仪式感,或许就是文学青年最后的倔强。

雨势渐小了。远处传来垃圾车播放的《致爱丽丝》,荒诞得像个超现实主义画作。我突然想起今天在地铁站看到的寻人启事,照片上的老人戴着贝雷帽,嘴角有颗和我祖父一样的痣。这个城市每天上演着多少这样的文学片段?

后记

合上日记本时,一枚银杏书签滑落出来。那是去年深秋在母校捡的,当时还特意选了叶脉最对称的一片。此刻它在灯光下通体透明,像极了被雨水浸湿的蝴蝶翅膀。或许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如此——将易逝的瞬间风干成标本,好在某个雨夜重新泡开,啜饮时光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