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古代散文名篇26首伴我寒窗夜读记

寒夜读《古代散文名篇26首》有感

壬寅年冬月十七夜

窗外的北风呼啸着掠过屋檐,书案上的青灯将我的影子拉得悠长。今夜重读《古代散文名篇26首》,忽觉这些文字竟与往昔所悟大不相同。烛火摇曳中,仿佛看见陶渊明在南山下采菊,欧阳修在醉翁亭里举杯,苏轼在赤壁舟中扣舷而歌。这些穿越千年的墨痕,此刻正与我的呼吸同频共振。

文心相通之妙

韩愈《师说》中“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”如晨钟暮鼓,令我想起昨日向邻家稚童请教竹编手艺之事。原来真正的学问从不拘泥于身份地位,此理千载未易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“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”之句,教我领悟作文当如清水浮鱼,不著一字尽得风流。乃取宣纸临摹其意境,试图以稚拙笔法绘出心中烟霞。

尤爱《岳阳楼记》中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襟怀。范仲淹此语非独为士大夫立言,实乃为所有读书人标举精神航标。夜读至此,常掩卷自问:今日所写文字,可有一字半句关乎民生疾苦?可有一章一节承载道义担当?

文章淬炼之法

读《古代散文名篇26首》最大收获,乃知好文章需经三重淬炼:一炼立意,如《过秦论》般高屋建瓴;二炼结构,似《滕王阁序》般层层递进;三炼语言,若《陈情表》字字泣血。近日习作常犯堆砌辞藻之病,正是忘了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的简劲有力。

忽闻更鼓三响,墨池已冻,遂呵手温笔。想起苏轼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中“庭下如积水空明”之妙喻,推窗望月,果见霜华满地如清波荡漾。原来这些古代散文名篇26首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,只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。今夜的阅读让我明白:作文不在搜奇猎艳,而在以真诚之心观照世间万物。

愿他日重读此26篇经典,又能有新的感悟。文章之道,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咀嚼中渐臻佳境的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