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席慕容散文《岁月》对话的午后日记
一个关于时光、记忆与自我的沉思
午后,阳光透过百叶窗,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我再次翻开席慕容的散文集,重读那篇熟悉的《岁月》。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种静谧的张力,文字不再是符号,而成了与内心对话的媒介。席慕容写道:“岁月”是“一首无声的歌”,是“一条漫长的河”,这一刻,我决定用日记的形式,记录下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汇。
一、 初读与重读:流淌的感知之河
第一次读到这篇散文,还是在青涩的学生时代。那时,对于“岁月”的理解,大抵是课本上“光阴似箭”的成语,或是为赋新词强说的愁。而如今,经历了几载春秋,再读这些文字,竟有了截然不同的滋味。席慕容说:“岁月之于人心,犹如流水之于石子,慢慢地磨光了棱角,磨出了光泽。”这让我不禁回想,这些年来,是岁月磨平了我的锋芒,还是赋予了我新的光彩?或许兼而有之。那些曾以为过不去的坎,如今看来,不过是河床中的一粒沙,被时间的流水带向了远方。日记的好处就在于,它能忠实记录不同阶段的心境,让成长的轨迹有据可循。
二、 记忆的拼图:捡拾时光的碎片
散文中,席慕容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记忆的片段——老墙上的斑驳、窗外飘过的花香、偶然听到的一首老歌。她认为,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,恰恰构成了岁月的肌理。合上书,我尝试效仿她的视角,在记忆的仓库中搜寻。我想起了外婆家那口布满水垢的老井,夏日午后蝉鸣的慵懒,还有毕业那天漫天飞舞的帽穗。这些影像原本沉睡在脑海深处,却被席慕容的文字悄然唤醒。我忽然明白,日记的本质并非宏大的叙事,而是对这些生活碎片的珍藏与重塑。每一次记录,都是在完成一块记忆的拼图,最终拼出独一无二的人生画卷。
三、 存在与珍惜:当下的永恒价值
席慕容在文末点题:“岁月”之所以珍贵,正因为它的不可逆性。我们无法挽回逝去的时光,却能决定如何度过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。这引发了我深深的共鸣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我们常常忙于追逐未来或感慨过去,却忽略了“现在”的存在。写下这篇日记的时刻,窗外的云正缓缓飘过,键盘的敲击声清晰可闻,一杯清茶渐凉。这些细节,此刻正在成为“岁月”的一部分。席慕容的散文教会我,真正的智慧不是哀叹流年似水,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生活,感受每一刻的独特与丰盈。日记,便是捕捉这种“在场感”的最佳工具。
四、 结语:书写自我的岁月诗篇
合上日记本,夕阳已西斜。与席慕容《岁月》的这次对话,更像是一次自我心灵的梳理与疗愈。她的文字如一面澄澈的湖,照见了我的过往、现在与未来。我终于领悟,每个人的“岁月”都是一部正在书动的散文集,时而平淡,时而激昂,但无一不充满了真实的力量。感谢这篇散文,让我有勇气继续记录、继续感受、继续在这漫长的时光之河中,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一划。或许多年后重读这篇日记,又会生出新的感慨,但那正是岁月最迷人的地方——它永远在生长,永远在更新,而我们,都是它的读者和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