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晴朗古诗词伴我一日闲游

晴朗古诗词伴我一日闲游

晨起观天偶得

今晨推窗,只见碧空如洗,万里无云,正是古人所谓"霁色澄千里"的意境。忽然想起王维《山中与裴秀才迪书》中"夜登华子冈,辋水沦涟,与月上下。寒山远火,明灭林外"的描写,虽写夜景,但那种清澈通透之感,与此刻的晴朗何其相似。索性取《唐诗三百首》置于廊下,任清风翻页,阳光在泛黄纸页间流淌,竟似与千年前的诗人共享同一片蓝天。

诗词中的晴空意象

翻阅至李白《秋登宣城谢朓北楼》"江城如画里,山晚望晴空"之句,忽觉古人观天与我们今日实无二致。杜甫《望岳》中"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"的壮阔,若非亲身立于晴空之下,怎能体会其万一?这些晴朗古诗词最妙处在于,既写天地之清朗,更写心境之澄明。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中"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"的明暗变化,实则映照着观者内心的喜怒哀乐。

午间游园感怀

午后携书至公园,见孩童追逐纸鸢,忽然领悟高鼎《村居》"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"的生机盎然。晴朗天气最宜放风筝,古人早已道破此中真趣。坐在长椅上读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"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",虽身处都市公园,却仿佛看见千年前西湖边的春色。

忽然微风拂过,落樱如雪,让人想起刘禹锡《竹枝词》"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"的巧妙双关。晴朗不止是天气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苏轼《定风波》中"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"的豁达,正是将人生风雨化作心灵晴空的典范。这些晴朗古诗词穿越时空,依然能照亮现代人的心灵。

暮色中的沉思

夕阳西下时,天空染成橙红色,恰如李商隐《登乐游原》所写"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"。此刻的晴朗带着些许惆怅,让人更珍惜光明的每一刻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中"云销雨霁,彩彻区明"的绚烂景象,或许就是对此般暮色最好的注解。

纵观整日,晴朗古诗词给我的最大启示是:自然之晴关乎天时,心灵之晴朗却在人为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"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"的描写,表面写洞庭湖晴日景象,实则寄托着"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"的精神境界。这种将外在晴朗内化为心性修养的智慧,正是中华文化最动人的部分。

归家路上,见明月渐升,忽然明白为何古人如此珍视晴朗之日——在没有电灯的时代,每一个晴朗的夜晚都是上天馈赠的读书良机。辛弃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中"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、星如雨"的璀璨夜景,唯有在晴朗夜空下才能全然领略。今日重读这些诗词,不仅欣赏其文字之美,更通过文字与古人共享同一片晴空,这或许是传统文化最神奇的传承方式。

夏日闲游古诗词

夏日闲游古诗词 夏日闲游,草木葱茏,花香四溢,鸟语悠扬。眺望远处,青山峻岭绵延不绝,碧水长天相连。此时此刻,思绪万千。不由自主地,脑海中浮现出优美的古诗词:绿树阴里白沙堤,红衣女子笑相携;柳丝长,花满径,莫道春来无好时。——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夏日江头吟,无处不落情;芳草迎归去,微风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