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绿竹古诗中的夏日遐思日记

绿竹古诗中的夏日遐思日记

七月十五日 晴

清晨醒来,窗外蝉鸣聒耳,阳光透过纱窗洒在书桌上。翻开《郑板桥集》,读到"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"的句子,忽然想起昨日在南山见到的竹林。那一片翠色在烈日下依然挺拔,竹叶沙沙作响,仿佛在吟诵千年的诗篇。

《竹石》清·郑板桥

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
漫步至竹林深处,只见新笋破土而出,竹节分明如尺规丈量。忽然明白古人为何独爱竹——它中空外直,恰似君子虚怀若谷;它四季常青,犹如文人坚守的气节。王维在辋川别墅栽竹时写下"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",想必也是沉醉于这份清幽。

午后札记

竹影斜斜地映在粉墙上,随风摇曳成水墨丹青。想起苏轼说"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",此刻才真正体会其中深意。这绿色不仅养眼,更养心。我取来宣纸,试图描摹竹的姿态,却总画不出那分神韵。原来郑板桥能画出竹的风骨,是因为他早已将竹的精神融入血脉。

古人咏竹的诗句如竹节般层层涌现:白居易的"竹解心虚即我师",杜甫的"绿竹半含箨,新梢才出墙",刘禹锡的"露涤铅粉节,风摇青玉枝"。每一首都像竹叶上的露珠,折射出不同的光芒。最妙的是李白的"绿竹入幽径,青萝拂行衣",明明写的是终南山,却让我想起此刻脚下的青石板路。

暮色沉思

夕阳给竹林镀上金边时,我忽然领悟:竹之所以成为千年吟诵的对象,不仅因它的形态之美,更因它承载的文化密码。它既是"岁寒三友"之一,又是"四君子"之首;既可制作竹简传承文明,又能做成箫笛演奏天籁。这种植物早已超越草木本身,成为中华文化的意象符号。

归途上采撷一片竹叶夹入日记本。忽然想起《诗经》里"瞻彼淇奥,绿竹猗猗"的句子,原来三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在歌唱这片绿色。时光荏苒,竹依然青翠,诗依然流传,而我这日的遐思,也不过是加入这首永恒交响的一个音符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