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卖花声古诗里的春日随想

三月廿八日 晴

晨起推窗,忽闻巷口传来悠长的叫卖声:"卖——花——嘞——",那拖着尾音的调子像从宋词里跌落的韵脚,让我想起《卖花声》古诗中"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"的意境。

声韵里的时光褶皱

卖花人的扁担两头悬着竹篮,新摘的栀子还沾着露水。这场景与张舜民《卖花声》里"楼上久踟躇,地远身孤"的惆怅不同,倒更似范成大笔下"小楼人静月初斜,归思欲迷卖花"的烟火气。青石板路上,每声吆喝都像在时光里荡出涟漪。

记得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北宋汴京卖花人"以马头竹篮铺排,歌叫之声清奇可听",这穿越千年的声线,此刻正在我窗下鲜活地延续。

花担上的诗笺

卖花老伯粗糙的手指捻着白兰串线时,我突然理解古人为何总将卖花声写入诗行。那竹篮里分明躺着李煜"砌下落梅如雪乱"的碎玉,盛着李清照"卖花担上,买得一枝春欲放"的欢喜。当他把带着青苔的紫阳花递来时,花瓣上还沾着王禹偁《卖花声》中"雨恨云愁,江南依旧称佳丽"的水汽。

暮色中,卖花声渐行渐远。我在案头插瓶的栀子旁翻开《全宋词》,发现这寻常巷陌的声响,竟串起苏轼"梦绕江南云水村"的怅惘、陆游"小楼春雨卖花天"的恬淡。原来最动人的诗篇,从来都藏在生活褶皱里,等着某个清晨被卖花人的扁担挑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