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红楼梦中的一场秋雨
霜降日记
晨起推窗,见阶前梧桐叶已尽染秋色,忽然忆起《古诗红楼梦》中"已觉秋窗秋不尽,那堪风雨助凄凉"之句。这潇湘馆外的雨声,与今日金陵城中的雨声,隔着三百余年时光,竟如此相似地敲打着人间。
午后重读"埋香冢飞燕泣残红"一章,见黛玉《葬花吟》中"青灯照壁人初睡,冷雨敲窗被未温"二句,忽觉窗外秋雨都带着胭脂香气。想起曹公在《古诗红楼梦》中写雨,从不直写雨势滂沱,偏用"雨打梨花深闭门"这般婉转笔法,教人从竹帘影里窥见天地愁容。
一、雨中的金陵十二钗
若论《古诗红楼梦》中最堪入画的雨景,当属第四十五回宝钗夜访潇湘馆。那时秋霖脉脉,黛玉正因"不知风雨几时休,已教泪洒窗纱湿"而感怀,却见宝钗披着蓑衣踏雨而来。此刻窗外雨声渐密,恍见那两个少女在灯下细说燕窝粥的温情,方知大观园中风雨虽冷,终不及人间真情暖。
忽然省得《古诗红楼梦》写雨之妙,不在雨本身,而在雨中人——湘云醉卧芍药裀时忽逢急雨,是娇憨之态;妙玉栊翠庵收集梅花雪水,是孤高之姿;就连宝玉挨打后卧病,听得"雨滴竹梢,更觉凄凉",亦暗合"绛珠还泪"前缘。这金陵十二钗各有各的雨声,恰似十二曲不同调性的琵琶独奏。
二、诗雨浸润的文字
黄昏时雨势稍歇,重翻《古诗红楼梦》中诗词,发现竟有三十七处直接写雨。从元春省亲时"衔山抱水建来精,多少工夫筑始成"的皇家甘霖,到芦雪广联诗时"匝地惜琼瑶"的冰雪雨雾,每一场雨都暗藏命运伏笔。最惊心当属宝玉祭奠晴雯时忽遇暴雨,那"茜纱窗下,我本无缘;黄土垄中,卿何薄命"的诔文,竟被雨水冲刷成黛玉命运的谶语。
夜读时忽有顿悟:《古诗红楼梦》中的雨从来不是自然现象,而是天人之际的对话。曹雪芹让甘露寺的雨洗去贵妃的尘俗,让怡红院的雨浇熄公子的痴妄,更让潇湘馆的雨化作千行泪珠。这般笔法,较之杜甫"床头屋漏无干处"的写实,更近李商隐"巴山夜雨涨秋池"的象征之境。
临睡前雨声又起,想起程高本续书中黛玉焚稿时"竹梢风动,月影移墙"的晴夜,倒觉得不如改为雨夜更合绛珠仙草本真。若我改写《古诗红楼梦》,必让颦儿最后听见童年时扬州官衙外的雨声——那场她初入人世时迎接她的雨,如今送她归离恨天去,方称得上前后呼应。
夜雨渐歇时忽生一念:这《古诗红楼梦》中的万千气象,说到底不过"真幻"二字。正如今日这场秋雨,落在金陵是真实,落在大观园是虚构,而落在读者心田的,却是超越时空的永恒诗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