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枝词·江畔谁人唱竹枝
壬寅年仲春廿三 微雨润江城
清晨路过江畔公园时,忽然听见有老者在亭中吟唱着什么曲调,苍凉的嗓音混着潮润的江风,断断续续飘进耳朵里:“杨柳青青江水平……闻郎江上唱歌声……”心里蓦然一震,这不正是唐代刘禹锡的《竹枝词》吗?
一、诗韵与江涛的和鸣
撑着伞驻足堤边,只见烟雨中的长江浑厚苍茫,对岸楼宇若隐若现。忽然懂得刘禹锡当年在夔州任刺史时,为何会被这巴楚民歌深深触动。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”,千百年来,长江水就这样带着双关的情愫,从唐诗的平仄里一路奔涌到今天。雨滴在江面激起无数涟漪,仿佛有女子仍在隔江对唱,将欲说还休的心事藏进粼粼波光之中。
二、竹枝词里的生活气象
回到家中重读《竹枝词九首》,发现这些诗竟像一组活色生香的唐代vlog。刘禹锡用“银钏金钗来负水,长刀短笠去烧畲”记录山民劳作,用“昭君坊中多女伴,永安宫外踏青来”描绘民俗画卷。最妙的是他保留了大量地方特色:“懊恼人心不如石,等闲平地起波澜”用的是三峡礁石意象;“凭寄狂夫书一纸,住在成都万里桥”又透着驿马传书的时代印记。这些诗句像一枚枚时光胶囊,封存着长江流域的呼吸与心跳。
忽然想起去年在博物馆见过的唐代陶俑:梳着堕马髻的少女手执竹枝,唇间似有歌声将溢未溢。原来《竹枝词》从来不是案头文学,而是需要踏着节拍舞蹈、和着鼓点吟唱的生命律动。
三、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
傍晚雨歇,江边传来广场舞的乐声。意外的是那些阿姨们竟在用方言唱新编的竹枝调:“地铁穿过长江底,微信秒传心上语。”忽然笑出声来——这不就是当代的“道是无晴却有晴”吗?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从渔歌互答到5G传情,本质上却依然绕着那些甜蜜的惆怅打转。
手机忽然亮起,朋友发来东湖樱花的照片。配文是:“听说你那边下雨了?我这儿夕阳好得不像话。”瞬间想起刘禹锡另一首竹枝词:“花红易衰似郎意,水流无限似侬愁。”自然景象与人情冷暖的隐喻,原来早已写进我们的文化基因里。
四、永不褪色的诗意传承
临睡前整理了今日的思绪。发现《竹枝词》最动人处在于其开放性:它既是“桥东桥西好杨柳,人来人去唱歌行”的市井图景,也是“楚水巴山江雨多,巴人能唱本乡歌”的文化记忆。就像今天在抖音上听四川姑娘用川江号子旋律唱《竹枝词》,在b站看UP主用动画解读“晴雨双关”的修辞手法——诗歌的生命力,本就该在一次次重新诠释中愈发蓬勃。
窗外又飘起细雨,江轮鸣笛声穿过夜色。忽然想给远方友人寄张明信片,就写刘禹锡那句:“如今直上银河去,同到牵牛织女家。”毕竟有些心意,终究需要借着千年诗韵,才能说得格外恰如其分。
古诗竹枝词·江畔谁人唱竹枝翻译赏析
《竹枝词·江畔谁人唱竹枝》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 江畔谁人唱竹枝,前声断咽后声迟。 怪来调苦缘词苦,多是通州司马诗。 【前言】 《竹枝词四首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。第四首写听江畔唱《竹枝》。这组《竹枝词》内容充实健康,语言通俗晓畅。 【注释】 ⑿断咽:止断。 ⒀怪来: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