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白鹿洞书院古诗中的春日寻幽

白鹿洞书院古诗中的春日寻幽

一、青苔石径与千年回响

晨光微熹时踏入白鹿洞书院,朱熹手植的古桂依旧苍劲,石阶上青苔如时光织就的绒毯。展廊的木框里嵌着那首《白鹿洞书院》:“昔人读书处,町疃白鹿场。世道有升降,兹焉更表章。”墨迹斑驳间,仿佛看见历代学子晨起诵经的身影。山风穿过檵木林,将琅琅书声揉碎成溪涧的淙淙音律。

“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”的意境在此处具象为扫落叶的老者,他用竹帚划出的沙沙声,恰似古人翻动书页的余韵。半亩方塘倒映着飞檐斗拱,游鱼唼喋时荡开的涟漪,竟与石刻上诗句的笔画起伏重合。

二、墨香与花霭的交织时刻

午后在明伦堂小憩,木柱散发陈年桐油味。窗棂格断的斜阳中,尘埃如金粉般浮游。突然领悟王贞白“读书不觉已春深”的妙处——当白玉兰花瓣飘落砚池,染着淡墨的花瓣竟成了天然诗笺。取出笔记本摹写《白鹿洞二首》时,三只山雀跃上泮池石栏,歪头打量着墨迹未干的字句。

• 古今重叠的刹那

在礼圣门偶遇书院研究员,他指着楹联“诗书启哲人”讲述掌故:1934年抗战前夕,曾有位先生在此彻夜抄录书院古诗,将微缩胶卷藏于桧树洞中。如今紫阳竹林里新笋破土,那些诗句仍在呼吸。暮色浸染棂星门时,忽见东廊碑刻闪着磷火般的幽光,或许是古人留下的智慧仍在夜读。

归途拾得带青苔的瓦片,其纹路恰似《白鹿洞示学子》的残句。突然明白书院古诗从来不是标本,而是种子——它们在每个春天苏醒,借着风声、泉声与心跳声,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出新的枝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