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秋日私语——重读增刘景文古诗有感

秋日私语——重读《增刘景文古诗》有感

一、寒露时节的相遇

晨起推窗,倏然惊觉檐角蒙霜,庭前梧桐已半染赭黄。案头《苏轼诗集》被风翻至卷二十五,目光停驻于《赠刘景文》的注疏页:“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”恍惚间仿佛听见九百年前的吟啸穿林打叶而来。

这首诗原是东坡先生赠予仕途失意的友人刘景文,字里行间既无悲秋之叹,亦无劝慰之俗,只将深秋景物信手拈来。荷尽菊残本是衰败之象,经他点化却成傲骨风姿;橙黄橘绿原是寻常物候,在他笔下竟化作人生盛景。这种于萧瑟处见蓬勃的笔法,恰似暗夜秉烛,照见的不仅是自然轮回,更是生命的气度。

二、文字深处的光焰

记得少时初读此诗,只道是寻常写景。而今重诵,方觉二十八字的千钧之力。荷尽不必哀戚,因有菊枝凌霜而立;秋深无须怅惘,因有硕果缀满枝头。苏轼彼时正任杭州知州,虽遭新旧党争牵连外放,却将贬谪生涯过成“欲把西湖比西子”的诗篇。他对刘景文的劝勉,何尝不是自身的生命注脚?

时空对话的震颤

午后阳光斜照书案,墨香与茶烟缭绕间忽有所悟:这首诗最动人处,在于打破时空的共情。无论北宋杭州还是今日都市,人生终要经历“荷尽菊残”的困境。而东坡给出的答案,是让我们看见霜枝的铮铮傲骨,品味橙橘的累累甘甜。这种观照世界的方式,犹如暗室开窗,顷刻间光明涌流。

昨日恰逢工作受挫,深秋的凉意似乎沁入心脾。此刻再读“一年好景君须记”,竟如暖酒入喉。忽然明白,东坡所说的“好景”从来不在顺遂的春暖花开里,而在历经风霜后的成熟丰盈中。就像枝头的橙与橘,唯有经过秋寒淬炼,才能同时拥有太阳的金黄与土地的翠绿。

三、穿越千年的橙橘

暮色四合时合上书卷,窗外华灯初上。现代都市的玻璃幕墙映出橙黄橘绿的霓虹,与诗中景致奇妙地重叠。忽然懂得真正的诗意从不拘于时空——当我们能在地铁拥挤的人潮里看见“傲霜枝”的坚韧,在加班深夜的便利店尝出“橙黄橘绿”的滋味,便是对这首古诗最好的传承。

东坡先生或许不曾想到,他赠予友人的二十八字,会在千年后的秋夜照亮某个普通人的书房。正如诗中所喻:最美的风景不在温室花房,而在历经风霜的生命枝头。当我们在自己的人生时节收获橙黄橘绿,便也成了这永恒诗篇的生动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