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书湖阴先生壁》读后日记:一畦春韭绿,十里稻花香
晨起读诗见春色
清晨被窗外鸟鸣唤醒,随手翻开《宋诗选注》,王安石《书湖阴先生壁》赫然入目:"茅檐长扫净无苔,花木成畦手自栽。一水护田将绿绕,两山排闼送青来。"这二十八字如清泉般沁入心脾,忽然想起今日恰是谷雨时节,推窗望去,小区绿化带里的春韭正泛着露珠的翠色,不由得神思飞越,仿佛穿越千年走进了湖阴先生的庭院。
诗中画境入梦来
闭目凝神,诗句在脑海中铺展成青绿长卷:苔痕斑驳的石阶通向简朴茅屋,竹篱笆边簇拥着各色花木,主人提着陶壶正在浇灌菊苗。最妙是那湾溪水,不是死板地环绕田地,而是活泼地"护"着青苗,像母亲怀抱着婴孩。远处青山竟似有了生命,推开院门将苍翠送入眼帘——这哪里是写景,分明是山水与人的深情对话。
城南寻访田园趣
午后突发奇想,骑车前往城南郊野。穿过最后一片商品房工地,忽见豁然开朗:菜农们正在沃土间劳作,塑料大棚反射着银光,而更远处竟真有几畦韭菜地,绿得如同王荆公的诗句化成实物。蹲下身细看,泥土的芬芳混着韭香扑面而来,忽然理解古人所谓"手自栽"的深意——唯有亲手培育的生命,才能成就"成畦"的秩序之美。
现代生活中的诗心
归途经过社区花园,见退休老教授正在修剪月季。攀谈间他笑道:"我这不就是'花木成畦手自栽'吗?"指着栅栏外车水马龙说:"别看吵,我把这当作'两山排闼送声来'。"不禁愕然继而莞尔——诗心从未消亡,只是换了存在方式。当我们抱怨城市蚕食自然时,王安石早告诉我们:山水岂在远近,在乎心能否为青翠推开一扇门。
傍晚整理日记时恍然顿悟:《书湖阴先生壁》最动人的不是田园景致,而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哲学。湖阴先生打扫的何止茅檐,更是心灵的居所;栽种的不止花木,更是生活的秩序。那句"一水护田"的"护"字,暗含着对万物的温柔守护,这在生态危机频发的今天尤显珍贵。或许我们都该在心上栽一畦韭菜,留扇不锁的门,好让青山绿水随时排闼而入。
夜阑重读得新悟
台灯下重读诗注,才知道杨德逢号湖阴先生,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。忽然为"书壁"二字心动——这是多么古老的交流方式!像我们在朋友圈分享生活,王荆公把诗题在朋友墙上,完成了十一世纪的"点赞"。那些花木、溪水、青山,都是他们友谊的见证。现代人总感叹知交零落,却忘了最珍贵的情谊,往往藏在共同欣赏的风景里。
临睡前在窗台花盆撒下香菜籽,学着湖阴先生"手自栽"。纵然只有三尺阳台,也要让春天排闼而来。当银白月光洒在陶盆上,仿佛听见千年前的溪水声——原来每个热爱生活的人,都在书写着自己的《书湖阴先生壁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