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日读《春晓》有感日记
三月二十日 晴
清晨是在一阵稀疏的鸟鸣中醒来的。阳光透过新绿的香樟树叶,在窗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,微风拂过,光斑便轻盈地跳动起来。这般光景,让我蓦然想起孟浩然的《春晓》: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”千年前的诗人,在某个同样慵懒的春日清晨,是否也曾与我一样,被这自然的闹钟轻柔地唤醒,心中涌起一份对生机盎然的世界的细微感动?
声音里的春意
放下手中的诗集,我决定去公园里寻找诗中的意境。此时的公园,俨然是一曲多声部的交响乐。最嘹亮的是鸟鸣,麻雀在灌木丛里叽叽喳喳地开着例会,喜鹊拖着长尾巴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,发出“喳喳”的宣告。我仔细聆听,试图分辨诗中所写的“啼鸟”究竟是哪一种,却发现这根本是徒劳,因为所有的声音早已浑然一体,构成了春天独有的背景音。这声音不像夏蝉的聒噪,也不似秋虫的凄切,它活泼、清新,充满了试探与喜悦,仿佛万物刚刚从漫长的睡眠中苏醒,正用声音相互问候,确认彼此的存在。
林荫道旁,几个孩童正在追逐嬉戏,他们的笑声清脆得像银铃,与鸟鸣声交织在一起,竟毫不违和。这大概就是“处处闻啼鸟”的现代版诠释吧,生命的欢歌,从来都是相通的。
风雨后的哲思
在湖边的长椅上坐下,水面波光粼粼,几瓣早开的樱花随风飘落,在水面上荡开一圈极小的涟漪。我继续回味着诗的后两句: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”
诗人昨夜听到了风雨之声,清晨起来,最关心的却是那些被风雨催落的花朵。这是一种怎样细腻温柔的情怀?他没有直接描绘风雨的狂暴,也没有书写自己的愁绪,而是将所有的怜惜与感慨,都投射到了那无声飘零的花朵上。这短短十个字,蕴含了太多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淡淡哀惋,以及对自然规律的静默接纳。
我抬头看枝头,樱花依然繁盛,但树下已浅浅地铺了一层粉白。的确,最美的时刻,往往也预示着凋零的开始。但孟浩然没有沉溺于伤感,他的发问是“知多少”,是一种带着距离感的观察与思索。春日的生机与消逝,就这样矛盾而和谐地共存着。我们欣赏盛放,也需坦然接受落英。这或许就是这首诗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魅力所在,它轻盈明快,却又深邃永恒,道尽了生命循环的静美与惆怅。
心中的春天
夕阳西下,我漫步回家。路上的人们行色匆匆,或许很少有人会为一声鸟鸣、一阵花香而驻足。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,习惯了空调恒温与人造光线,与孟浩然那个“夜来风雨声”的世界似乎已相隔甚远。
但真的远吗?我想,这首诗更像是一把钥匙,它提醒着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四季更迭的本质从未改变。春天,不仅仅是一个季节,更是一种内心的感知。它存在于我们推开窗感受到第一缕暖风的那一刻,存在于我们偶然低头发现石缝中冒出新绿的瞬间。只要我们愿意静下心来,倾听自然,关怀万物,那么千年之前的诗情画意,便能瞬间穿越时空,在我们的心中鲜活地重现。
这个春日,因一首古诗词,而变得格外深邃和明亮。
《春晓》中的春日清晨美景
春日的清晨,总是带着一股别样的清新与活力,就如同孟浩然笔下《春晓》所描绘的那般,充满了诗意与生机。当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在窗前,世界渐渐从沉睡中苏醒。鸟儿欢快地歌唱,那歌声清脆悦耳,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。它们在枝头跳跃、穿梭,用灵动的身姿迎接新的一天。有的鸟儿站在高高的树枝上,引吭高歌,声音在寂静的空气中传...
《春晓》原文、翻译及赏析
《春晓》原文、翻译及赏析1 原文:横溪堂春晓 宋代: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,轻烟漠漠雨冥冥。东风染尽三千顷,白鹭飞来无处停。译文:一把青秧趁手青,轻烟漠漠雨冥冥。将一把青色的秧苗,插入水中。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。就好似农夫的手,将它染绿。天空中,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。东风染尽三千顷,白鹭飞来无...
默写《春晓》并翻译:春眠不觉晓,___。___,花落知多少?翻译:春日熟睡...
春眠不觉晓,___。___,花落知多少?翻译:春日熟睡,___,到处都可以听见___。回想昨夜听到的___,不知有多少___。答案: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鸟儿的啼叫 阵阵风雨声 娇美的春花被吹落 解析:本题考查唐代诗人孟浩然的《春晓》背诵和理解能力。第一空应填'处处闻啼鸟',描写春天...
求诗的内容,诗人及朝代.诗有:春日.绝句.春晓.绝句.春夜喜雨.游园不值...
春日 宋·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.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.春晓 作者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.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.春夜喜雨 (唐)杜甫 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.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.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.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.游园不值① 【南宋】叶绍翁 应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