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山中与猴戏日记:重读李白秋浦歌·其十五有感

山中与猴戏

——重读李白《秋浦歌·其十五》有感

2023年10月26日 晴转多云

清晨入山写生时,忽闻树丛窸窣作响。抬眼望去,竟是三五只猕猴在枝杈间腾跃,恍若李白笔下"秋浦多白猿,超腾若飞雪"的活画卷。这些山林精灵用琥珀色的眼睛打量着我这个不速之客,突然想起书包里还有半包核桃,便取出置于岩上。老猴谨慎地试探良久,幼猴却已迫不及待地窜来,用毛茸茸的前爪捧起核桃,咔嗒咔嗒啃得欢快。

诗意与现实交错

坐在苔痕斑驳的山石上,翻开随身携带的《李太白全集》。"逻人横鸟道,江祖出鱼梁。水急客舟疾,山花拂面香",诗中描绘的秋浦风光与眼前景致何其相似。惟独不见白猿踪影,想来唐代的"白猿"或许是黄山短尾猴的雪色变种,亦或诗仙笔下的艺术夸张。但千年过去,猿声依旧啼鸣在山涧,如同杜甫在《登高》所写的"风急天高猿啸哀",这声音穿透时空,将古今旅人的心弦同时拨动。

猴群渐渐散去时,唯有一只断尾老猴留在最后。它忽然人立而起,对着深谷发出长啸,声音凄清苍凉,恰应了《巴东三峡歌》中"巴东三峡猿鸣悲,猿鸣三声泪沾衣"的意境。这声声猿啼不是哀鸣,而是对山林的宣言,是对生存的颂歌。

文明之外的智慧

观察这些灵长类近亲时,总惊叹于它们的社会性智慧。母猴教幼猴辨认可食野果时,会让幼崽先嗅闻再浅尝,恰如人类母亲教导孩童。它们用不同的叫声示警——鹰隼来袭时是短促的"咯咯"声,遇到蛇类则变成连续急促的"唧唧"叫。这种原始而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,让人想起王维在《椒园》中写的"猨吟碧峰暮,月色寒川静",那些月色下的猿吟,何尝不是它们独特的语言?

日头西斜时,猴群开始向海拔更高处迁徙。它们沿着陡峭岩壁攀援而上,身形在夕照中勾出金色的剪影。忽然理解为何古人常将猿猴与隐士相提并论,贾岛在《送僧归天台》中写道"猨啼鹤怨终年事,未抵薰风一解襟",这些山林居民确实比被尘世羁绊的人类更懂得自然的韵律。

永恒的山林交响

收拾画具准备下山时,发现那只断尾老猴竟去而复返。它蹲在十步开外的松树上,爪子里攥着颗熟透的山柿,似是给我的回礼。想起《淮南子》云"猨狖颠蹶而失木枝",这些精灵虽失去森林家园,却仍在破碎的生境中顽强生存。它们不仅是古诗中的意象,更是与我们共享这片土地的智慧生命。

暮色渐浓时,山谷中又响起连绵猿啼。这声音曾陪伴李白泛舟秋浦,曾慰藉杜甫漂泊西南,而今依然回荡在现代化城市边缘的山林中。猴声穿过千年时光,提醒着我们:有些诗意从未消失,只是需要静心聆听。归途上反复吟诵着"秋浦猿夜愁,黄山堪白头",忽然觉得每个汉字都活了过来,在暮色中与猴群的啼鸣相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