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翻译:一场夏雨与诗意的邂逅

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翻译:一场夏雨与诗意的邂逅

一、古诗原文与译文对照

北宋诗人苏轼的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以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骤雨的景象,以下是原文与白话译文:

原文:
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。
卷地风来忽吹散,望湖楼下水如天。

译文:
乌云如泼墨般翻滚却未掩群山,
骤雨似珍珠飞溅闯入船舷。
狂风卷地而来瞬间云散雨收,
望湖楼外水天相接碧波连天。

二、诗中意象解析

1. 动态的天气变化

诗中"黑云翻墨""白雨跳珠"的强烈视觉对比,通过"未遮山""乱入船"的动态描写,将夏季暴雨的突然性与震撼力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2. 空间层次的构建

从高空乌云到湖面雨珠,再到远处群山与近处船舷,最后拓展至天水一色的辽阔画面,形成立体化的诗意空间。

三、个人日记:寻访望湖楼

今日重游杭州西湖,特意寻访诗中望湖楼遗址。恰逢雷阵雨天气,亲眼见证了苏轼笔下的奇幻景象:

  • 14:30 乌云自西子湖南岸压来,湖面泛起鱼鳞状波纹
  • 14:45 豆大雨点砸在游船顶棚,确如"大珠小珠落玉盘"
  • 15:10 一阵东风吹散雨云,湖面倒映着支离破碎的蓝天

四、古今对话的思考

站在现代望湖楼的玻璃幕墙内,透过九百年的时光回望,发现自然的神奇与诗人的敏感从未改变。这场跨越时空的"醉书",不仅是天气记录,更是中国文人"天人合一"哲学观的生动体现。

正如苏轼在《赤壁赋》所言:"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。"六月二十七日的这场急雨,经过诗人的点化,永远定格在中国诗歌的长卷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