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读出师表有感
一个秋夜的阅读札记
今夜重读《出师表》,窗外秋雨淅沥,恰似千年前那个忧国忧民丞相的叹息。灯下展卷,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字,依然带着灼热的温度,烫着我的指尖,灼着我的心灵。
一、忠贞之志,天地可鉴
“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”开篇七字,便道尽无限苍凉与责任。诸葛亮在文中十三次提及“先帝”,二十六处用到“陛下”,这不是简单的尊称,而是一个老臣对托孤之重的铭记,对江山社稷的承诺。每每读至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”一段,总不禁掩卷长思——是怎样的信念,让一个智者甘愿放弃闲云野鹤的生活,去承担这千钧重担?
二、理性之光,穿透时空
《出师表》不仅是忠义的宣言,更是治国的智慧。诸葛亮详细规劝后主“亲贤臣,远小人”,具体到推荐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、向宠等良臣,连他们的优点都一一说明。这种既讲原则又重方法的劝谏,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深谋远虑。读到“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”一段,不禁感叹这种法治思想,即使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
最令人动容的是,诸葛亮在出征前夕,不是夸耀自己的军事才能,而是谆谆告诫君王如何治理国家,如何识别忠奸。这种毫无私心、全然为国的情怀,在历史长河中也是极为罕见的。
三、现代启示,永不过时
在这个崇尚个性与自由的时代,《出师表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?我想,首先是一种责任感。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诸葛亮用一生诠释了这句话。其次是一种敬业精神,他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职业操守,值得每个现代人学习。
夜深了,雨还在下。合上书卷,那些文字依然在脑海中回荡。一千八百年过去了,王朝更迭,沧海桑田,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——对国家的热爱,对责任的担当,对理想的执着。这或许就是《出师表》穿越千年依然感动我们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