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词鉴赏题:杜甫《春望》中的家国情怀与我的春日随想
一、诗词原文与赏析
今日重读杜甫的《春望》,仍被诗中深沉的情感所震撼:"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"短短二十字,将战乱中的家国之痛与自然春景形成强烈对比。
1. 意象解析
诗中"山河"与"草木"的意象尤为动人。破碎的国度与永恒的自然形成对照,而"花溅泪""鸟惊心"的拟人手法,让无情之物也染上诗人的忧思。
二、我的春日日记
2023年3月15日 晴
清晨推开窗,小区里的樱花已绽开七分。这让我想起杜诗"城春草木深"的画面——现代城市的钢筋水泥间,草木依然执着地宣告着春的讯息。
1. 公园见闻
午后在人民公园散步,看见几位老人围坐石桌下棋。他们时而争论时而大笑的模样,与诗中"烽火连三月"的乱世形成奇妙呼应。和平年代的平凡日常,或许正是杜甫梦寐以求的图景。
三、古今对话
将《春望》抄写在日记本扉页时,突然领悟到:诗人凝视的不仅是眼前的残垣断壁,更是对文明延续的坚信。就像今年初春的冻雨灾害后,街角被压断的梧桐枝桠下,嫩芽依然在生长。
1. 现实思考
当代人虽不用经历战乱,但疫情时期的封控记忆、远方的冲突新闻,都让我对"家书抵万金"有了新的理解。视频通话时代的思念,与"白头搔更短"的焦虑,本质上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。
四、鉴赏延伸
建议结合杜甫同期作品《哀江头》对比阅读,体会诗人如何通过不同视角书写时代创伤。也可以尝试用现代散文改写"感时花溅泪"的意境,比如:"阳台上多肉植物新抽的绒芽,在手机推送战报的瞬间,突然变得像未愈合的伤口。"
这个春天,古诗词像一面棱镜,让我看见平凡日常里隐藏的历史光影。
“望”中的家国情怀——杜甫《春望》的文本细读
一个“望”字饱含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。 一、视觉的眺望:归真之“望” 《春望》的“春”指的是公元757年的春天,交代了写诗的时间。诗人为何在757年这个春天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《春望》?这个春天为何引起作者的伤感?这要归因于作者当时的人生境遇。公元755年,安史之乱爆发,杜甫为了躲避战乱,带着一家老小迁家至鄜州。随后,唐肃宗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