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声慢·秋日私语
十月廿七,阴雨初霁
晨起推窗,凉风裹挟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。昨夜一场秋雨,将庭院里那棵老梧桐洗刷得干干净净,叶片却也更稀疏了。几片残叶粘在湿黑的枝桠上,在风中微微颤动着,像是不愿离去的手。忽然想起李清照那阕《声声慢》,心头蓦地涌起一句“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”。此刻虽非黄昏,雨亦暂歇,但那份凄清冷寂的韵味,却穿越数百年的时光,与眼前景致完美地重叠了。
午后独坐书房,窗外天色依旧阴沉,灰白的云层低低压着,仿佛酝酿着又一场雨。泡了一壶普洱,茶烟袅袅升起,在微凉的空气里划出淡薄的痕迹。翻开《漱玉词》,又一次读起那首以“寻寻觅觅”开篇的千古绝唱。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最深处呕出来的,带着血与泪的温度。我试图想象,八百多年前,那位才情冠绝古今的女子,是在怎样一种心境下,写下这七组叠字,这九十七个泣血的字句。是丧夫之痛?是亡国之恨?是颠沛流离之苦?还是所有悲苦交织成的,一片无边无际、无处遁逃的荒凉?
“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、晚来风急?”
放下书,也为自己斟了半杯酒。酒入愁肠,并未觉得暖和,反而更清晰地感知到秋风从窗隙钻入的凉意。这秋风,与词人所感的,是同样的吗?时代迥异,境遇天差地别,然而人类某些最根本的情感——孤独、怅惘、对逝去美好的追忆、对未知前路的惶惑——竟是如此相通。她的“雁过也,正伤心,却是旧时相识”,于我,或许对应的是看到旧物、行经旧地时,那一瞬间猝不及防的恍惚与心痛。我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,对抗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,结果往往只是“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!”
黄昏果然又飘起雨来,细密如丝,无声地落在渐渐暗下来的天地间。我没有点灯,宁愿沉浸在渐浓的暮色里,聆听这“点点滴滴”的秋声。这声音,轻敲在屋檐上,落在院中的石缸里,也滴落在心湖上,漾开一圈圈细微却清晰的涟漪。它不似夏日暴雨的酣畅淋漓,也不若春雨的温柔缠绵,它只是一种持续的、安静的、带着凉意的絮语,诉说着繁华过后的寂寥,热烈之后的平淡,相聚之后的别离。
夜色完全笼罩了小院。雨声未歇。合上书页,那穿越时空的“声声慢”,似乎已与今夜窗外的雨声融为一体,再也分不清哪是词句,哪是自然。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张网,网住了秋的魂魄,也网住了古往今来所有敏感心灵里,那一份共同的、对生命苍凉的深切体认与无言慰藉。愁绪仍在,但在这缓慢而清晰的雨声词韵里,竟也品出一丝奇异的宁静与释然。原来,有些悲伤,不必急急驱散,或许可以试着与它共存,像品味一杯苦茶,初尝涩口,回味却有余甘。这,或许就是“声声慢”教给我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