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1月15日 阴雨
窗外的雨滴敲打着玻璃,像极了李商隐笔下"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"的意境。翻开泛黄的《唐诗三百首》,这句诗突然从纸页间流淌出来,湿润了此刻的黄昏。
一、雨声里的千年对话
空调的暖风混着雨腥味,让我想起诗人独对烛火的夜晚。他说"何当共剪西窗烛",而我正用手机给母亲发着语音:"等春节回家,咱们也试试剪烛花吧。"古今的思念,原来都藏在相似的雨声里。
注:此刻单曲循环着古琴版《雨打芭蕉》,琴弦震颤的频率与雨滴同步,恍惚看见晚唐的驿站在雨幕中浮现
二、电子时代的陪伴悖论
视频通话里母亲的白发比上月又多了几根,这让我想起"却话巴山夜雨时"的期许。古人用墨迹承载思念,我们以像素传递温度,但屏幕始终隔着一层冰凉的结界。今天特意找出信纸,准备用钢笔重拾"家书抵万金"的郑重。
三、雨夜的重逢预演
厨房炖着母亲寄来的腊肉,蒸汽在窗上画出模糊的山水。突然明白诗人为何要写"涨秋池"——那不断上涨的不仅是雨水,更是快要溢出的思念。我在日历上画着归家的倒计时,像在续写那首未完成的《夜雨寄北》。
雨声渐歇时,收到母亲发来的老照片:五岁的我踮脚剪生日蜡烛,她笑着扶住我的手腕。原来有些陪伴,早已在时光里凝固成琥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