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山行寻幽:以古诗为镜观自然

山行寻幽:以古诗为镜观自然

一、晨起入山

清晨醒来,推窗见远山含翠,雾霭缭绕,忽忆起杜牧那句“远上寒山石径斜,白云生处有人家”。心念一动,索性收拾行囊,效仿古人踏秋寻幽。此行非为览胜,实欲以古诗为舟,渡入山水魂灵之中。

“石径斜”三字尤妙——看似写路,实则写山势之嵯峨、人行之不易。待我亲身攀援时,方知古人用字之精:脚下青石参差,苔痕斑驳,确需侧身斜步方能上行。

二、途中见闻

行至半山,忽见枫林如火,恍若霞落人间。此刻方解王实甫“晓来谁染霜林醉”之问,那岂是离人泪染?分明是天地以秋风为笔、霜色为墨,挥就的磅礴画卷。倚树小憩时,但闻鸟鸣深涧,泉漱石上,竟与王维“清泉石上流”之境全然重合。

古意新得

古人观景,必以心映物。如谢灵运“池塘生春草”之句,平淡中见生机勃发。我今见涧边野菊簇簇,金蕊含露,虽无春草之柔,却有秋英之傲。方知风景古今同,观景之心亦当如是:不必刻意求奇,贵在真切体悟。

三、峰顶顿悟

登顶时已近日暮,极目见层林尽染,云海翻涌。忽觉李白“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”之语,非独写山与人契,更是物我两忘之境。斜阳将身影拉得修长,与苍松怪石交融一处,竟分不清是我观山,还是山观我。

唐人常言“山水清音”,今始得闻:非止泉声鸟语,更是心与自然共振之天籁。当风振衣时,似听张若虚叩问“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”千年时空在此刻叠压,古人今人共此秋色。

四、归途省思

下山时新月已悬林梢,忽明忽暗如白居易所咏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。回顾白日所历,乃知古诗非纸墨囚笼,实为通向天地之秘钥。谢朓“不对芳春酒,还望青山郭”之叹,今人仍可共鸣——风景永恒,而观景之眼需常拭新。

归作小记非为留痕,唯愿他日重读此篇时,能再现此刻山色扑衣、松涛灌耳之境。古诗如镜,照见风景亦照见本心,此中真意,诚欲辨已忘言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