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登临古诗岳阳楼感怀日记

登临古诗岳阳楼感怀日记

癸卯年仲夏廿三

晨光熹微时,我终于站在这座魂牵梦萦的古建筑前。朱漆斑驳的匾额上“古诗岳阳楼”五个鎏金大字在朝阳下流淌着千年余晖,飞檐翘角如大鹏展翅,仿佛随时要载着历史腾空而去。

一、楼阁沧桑印痕深

抚摸着花冈石栏板上深浅不一的刻痕,指尖触到北宋庆历四年的修葺铭文。导游说现存建筑虽是清代形制,但柱础仍保留着唐代的莲花雕饰。在三层明廊缓步环行,可见十二块紫檀木雕屏,正中刻着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全文,字字如刀劈斧凿。最令人震撼的是二层悬挂的清代书法家张照所书“洞庭天下水,岳阳天下楼”楹联,墨色如夜,笔力透木。

二、千古文章共此心

凭栏远眺时,洞庭烟波果然如诗中描绘般“衔远山,吞长江”。水天相接处帆影点点,君山岛若青螺浮于银盘。忽然理解为何杜甫在此写下“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”,范仲淹见之而发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之叹。同行老者吟诵李白“楼观岳阳尽,川迥洞庭开”时,竟有白鹭从芦苇丛中惊起,恰似诗句化成了精灵。

三、时空对话启幽思

在碑廊细辨历代题咏,从唐代贾至的《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》到当代郭沫若的《登岳阳楼》,不同时代的文人用笔墨在此完成穿越时空的唱和。最动容的是见到民国时期学生留下的铅笔字迹:“愿效范文正公,兼济天下”,虽经百年仍清晰可辨,令人想起楼记中“微斯人,吾谁与归”的叩问。

暮色四合时,洞庭湖面泛起碎金般的光芒。望着归航的渔船,忽然彻悟古诗岳阳楼之所以千年不朽,不仅在于建筑之美,更在于它始终承载着中国文人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”的精神道统。这座木石结构的楼阁,实则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