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读有床的古诗,忆儿时木榻时光
一、诗中的床与梦
昨夜翻到李白《静夜思》中"床前明月光"一句,忽然想起老屋那架斑驳的木榻。古人所谓"床",原是胡床马扎,而我的记忆却固执地拴在祖母房里那张雕花木床上。月光从格窗漏进来时,床头的牡丹纹样会在白墙上摇曳,像极了诗中"疑是地上霜"的错觉。
1. 古诗里的床意象
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中"布衾多年冷似铁"的床,李清照《醉花阴》里"玉枕纱橱"的床,都成了情感的容器。读这些诗句时,总闻到老木床散发的桐油味——那是童年最安心的气息。
二、木榻上的星河
记得夏夜躺在竹席上,祖母摇着蒲扇讲牛郎织女。木床的榫卯随着动作轻响,仿佛在应和故事节奏。那时不懂"银汉迢迢暗度"的怅惘,只觉得透过蚊帐看星星,像躺在会发光的蚕茧里。
特别记得某个雪夜,发烧的我蜷缩在层层棉被里。母亲把汤药碗放在床头的青瓷枕上,月光把碗沿照得莹润如玉。多年后读到"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",忽然就尝到了那晚药的苦涩。
三、床榻承载的岁月
老床后来被搬进阁楼,某日整理旧物时,在床板夹层发现褪色的红绳——是当年缠粽子的线头。突然明白古诗里"床"为何总关联着乡愁,这方寸之地,分明压缩着整个童年的晨昏。
现在睡在席梦思上,却常梦见那架吱呀作响的木床。终于懂得"有床的古诗"为何动人:它们用四行诗句,替我们存封了永远回不去的夜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