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古诗宋日记:寻一缕宋时风雅
十月二十日 晴 微风
晨起推窗,一股清冽之气扑面而来,带着昨夜霜寒的余韵。天空是那种宋人瓷器中常见的雨过天青色,高远而洁净。院中那棵老梧桐,叶片已染上深深浅浅的黄,风过时,便有三两片旋转着飘落,姿态从容,竟似带着某种古老的韵律。此情此景,心头蓦然浮现的,便是那绵延数百年的“秋日古诗宋”的风雅与愁思。今日无事,决意效仿古人,携一本《宋词选注》,去城郊的山间水畔,寻访那蛰伏于现代繁华缝隙里的宋时秋意。
一、山行:与欧阳公同醉
信步至西山,此处虽无琅琊之盛名,却也林壑尤美。石阶蜿蜒而上,两旁尽是经霜的槭树与乌桕,红黄交错,绚烂如织锦。想起欧阳修《秋声赋》中“其色惨淡,烟霏云敛”的描绘,觉其虽道出了秋之肃杀,却不及眼前这片生命最后燃烧般的炽烈。登山途中,遇一凉亭小憩。亭中无人,唯有风声穿过檐角,呜呜作响,倒真有了几分“声在树间”的意境。我翻开书页,默读“盖夫秋之为状也,其色惨淡,烟霏云敛;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;其气栗冽,砭人肌骨;其意萧条,山川寂寥。”此刻阳光正暖,透过稀疏的枝叶洒下斑驳光点,与“砭人肌骨”大相径庭,想来宋人之秋,多少融入了身世之慨与家国之忧,其寒先自心底生起。这“秋日古诗宋”的韵味,第一重便是这物境与心境的交融互渗,眼前的实景与千年前的文思,竟在此时此地完成了隔空的对话。
二、水畔:共柳七感怀
下山后,沿着一道清溪漫步。溪水较夏日瘦削了许多,越发清澈见底,水底的卵石与枯叶脉络分明。选一平整青石坐下,耳边是潺潺水声,如鸣佩环。此情此景,最易惹人愁绪。不禁翻到柳永的《雨霖铃》,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”。这位白衣卿相,将秋日的离愁别绪写到了极致。秋风、残月、杨柳岸,种种意象经由他的笔墨,凝结成一种永恒的凄美。我试着静心体会,试图捕捉那“暮霭沉沉楚天阔”的苍茫感。远处有孩童嬉笑跑过,声音清脆,瞬间将我从那缠绵悱恻的愁绪中拉回现实。不禁莞尔,宋词中的秋,是文人士大夫的秋,是沉淀了无数个人生命体验与时代情绪的秋;而寻常百姓的秋,或许更贴近于丰收的喜悦与日常的烟火。这“秋日古诗宋”的第二重韵味,在于它极致的情感提炼与美学创造,它将一种季节性的感怀,提升到了足以震撼千古的高度。
三、日暮:品东坡旷达
夕阳西下,给万物镀上一层温暖的金晖。我坐在返程的公交车上,透过车窗看城市在秋色中渐次亮起灯火。心中所感,不再是登山时的疏朗或水畔的微愁,而是一种开阔与平静。于是想到苏轼,“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”。在众人皆悲秋之时,他却能跳出窠臼,发现秋日硕果累累的丰硕与美好。这是何等豁达的胸襟与智慧!他的秋,不在外物的凋零,而在内心的充盈。正如这车窗外,虽是现代都市,但夕阳的壮美、秋风的爽朗,与千年前并无二致。真正的“秋日古诗宋”精神,或许并非一味地伤春悲秋,而在于像东坡那样,无论处于何种境遇,都能找到生活的美与趣,保持内心的从容与乐观。它给予后人的,不仅是对景物的精微描摹、情感的深刻抒发,更是一种看待世界与人生的态度。
结语:心境的回响
归来,华灯已上。书桌上的《宋词选注》静静躺着,封面上落了一缕窗外溜进的月光。今日一行,身体虽倦,心神却格外清明。我并未真正回到宋朝,但我确实通过他们的文字,触摸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之美——“秋日古诗宋”之美。它不只是语言的艺术,更是心灵的风景。它教会我们如何更细腻地感知自然,更深刻地体察情感,更豁达地面对生活。这个秋日,因这场与宋词的邂逅,而变得厚重且风雅起来。夜风拂过书页,仿佛低声吟诵着那些不朽的篇章。原来,最美的秋日古诗宋,一直既在书卷中,也在每一个愿意驻足品味的心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