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望秦川古诗:一场穿越千年的心灵对话

望秦川古诗:一场穿越千年的心灵对话

晨起读《望秦川》有感

清晨推开窗,恰见远山如黛,忽然想起李颀的《望秦川》:“秦川朝望迥,日出正东峰。远近山河净,逶迤城阙重。”这短短二十字,竟让我怔怔立在窗前许久。

文字里的时空折叠

捧着泛黄的诗集踱步至阳台,发现此刻的朝阳与诗中“日出正东峰”的景象奇妙重合。千年岁月在眼前坍缩成薄薄一张纸,仿佛能看见诗人正站在终南山上,与我望着同一轮红日。那些关于长安的想象突然具象起来——朱雀大街的晨鼓、西市胡商的驼铃,都在“逶迤城阙重”五个字里叮当作响。

“秋声万户竹,寒色五陵松”两句最是惊艳。闭眼时,耳畔真的传来竹海翻涌的沙沙声,鼻尖似乎嗅到松针的清冽。这种通感体验,让钢筋森林里的现代人突然触摸到盛唐的秋意。

午后漫步的古今叠影

特意乘地铁到城郊的生态公园,想寻找诗中的山河意境。站在人工湖畔,远处写字楼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,恍惚间竟似“远近山河净”的当代注解。手机突然震动,同事发来修改方案的催促,方才惊觉自己正用电子设备拍着所谓“诗意”,不禁哑然。

夜灯下的重读顿悟

深夜台灯下重读全诗,突然被“客有归欤叹”击中。在这个996成为常态的时代,我们何尝不是“独有宦游人”?只是古人叹的是地理意义上的乡关,我们困在写字楼格子间,怀念的却是精神原乡。诗末“凄其霜露浓”的凉意,此刻正顺着空调冷风爬上脊背。

合上书页时,窗外霓虹与星月同辉。突然明白经典为何不朽——它像棱镜,每个时代都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。李颀望见的秦川,终究成了照见我们内心山河的一面镜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