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初闻琴韵
暮色四合时,偶然在旧书堆中翻到一卷《琴操》。泛黄的纸页间突然飘落几张工尺谱,墨迹斑驳处依稀可见"阳关三叠"四字。窗外恰有邻居在调试古琴,断续的泛音像雨滴敲在青石板上,让我想起王维"渭城朝雨浥轻尘"的句子。
1. 弦外之音
琴声渐成调时,发现工尺谱右侧竟有朱笔小楷批注:"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好景虚设"。突然明白古人为何要将诗词谱入丝弦——七个字的平仄起伏,在十三徽的震颤里,竟能道尽千年前柳永的离愁。
二、曲中三昧
打开收藏的《梅花三弄》黑胶唱片,松风般的散音在房间里流淌。记得《溪山琴况》说"琴者禁也",可此刻只觉得音符在解禁所有被尘封的感动。当《阳关三叠》的第三段"遄行遄行"响起时,恍惚看见敦煌壁画上的飞天正在转调处振袖。
2. 古今交响
试着用钢笔在日记本上记录这种通感:墨迹是看得见的旋律,琴谱是听得见的书法。突然手机弹出新消息,现代电子音与千年古曲在空气中相撞,竟不觉得违和——原来苏轼"耳得之而为声"的感悟,在数码时代依然成立。
三、余响绕梁
深夜整理录音时发现,背景里总有若隐若现的虫鸣。这让我想起白居易《夜琴》里"蜀桐木性实,楚丝音韵清"的描写。此刻书案上的陶埙、墙角的阮咸,都在月光下泛着幽光,仿佛随时会加入这场即兴合奏。
最后关上灯,让《流水》的尾声在黑暗中继续奔涌。突然懂得嵇康《琴赋》所说"物有盛衰,而此无变",那些被古诗文音乐点亮的时刻,终将成为穿越时空的暗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