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问舟子古诗:江畔寻渡的沉思日记

问舟子古诗:江畔寻渡的沉思日记

晨雾中的渡口

清晨的江畔笼罩着一层薄雾,我独自漫步至古渡口,耳边仿佛响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《问舟子》诗句:“向夕问舟子,前程复几多?湾头正堪泊,淮里足风波。”此刻虽非向夕,但晨雾中的渡舟与千年诗意重叠,让我不禁驻足沉思。渡口的老榕树下系着一条木船,船身斑驳,舟子正整理着缆绳,黝黑的脸上刻满风霜。我走近问道:“师傅,今日可渡人过江否?”舟子抬头一笑:“雾散便行,客官稍待。”这般对话,竟与古诗中的问答遥相呼应,时空仿佛在此交错。

舟子的哲思

等待间隙,我与舟子闲聊起来。他世代在此摆渡,言谈间透露出对江河的深厚情感。他说:“这江水看似平静,实则暗流涌动,如同人生前程,总难预料。”这番话让我想起《问舟子》中“前程复几多”的叩问——诗人借舟子之口,道出对未知的惶惑与期待。舟子又指着对岸的芦苇荡道:“每每日落时,飞鸟归巢,波光粼粼,便是最美的时辰。”我恍然领悟,古诗中的“湾头正堪泊”不仅是物理的停泊,更是心灵的栖居。舟子虽不识文墨,却以生活践行着诗中的智慧,他的存在本身便是对古诗的鲜活注解。

江风中的对话

雾散后,我登舟离岸。木桨划破水面,泛起圈圈涟漪。舟子哼起古老的船歌,旋律苍凉而悠远。我问他可曾读过《问舟子》一诗,他摇头笑道:“我只识得水流风向,诗啊词的,不如一碗热酒实在。”然而,当他谈及年轻时曾冒险渡人过狂风中的淮水,眼神中闪动的光芒,却与诗中“淮里足风波”的壮阔浑然契合。我突然明白,古诗并非遥不可及的文本,而是扎根于生活的真实写照。舟子每日的劳作,便是对这首诗的无声吟诵。

归途的启示

日落时分,返程的舟上涂满金晖。我凝视着舟子佝偻的背影,想起孟浩然作诗时的心境——盛唐诗人对前途的迷茫,与当代人对生活的困惑,竟通过一条渡船串联起来。上岸时,舟子摆手道别:“前程漫漫,客官好走。”这句话简单却深沉,仿佛千年诗魂在此刻复苏。归途上,我以手机记录下这份感触:问舟子古诗不再仅是课本中的文字,而是江风、渡船与人的交响。它教会我们,在喧嚣时代,仍要保有“问”的勇气与“泊”的从容。

此次江畔之行,让我重新审视了古诗与生活的关联。问舟子,问的是路,亦是心;渡的是江,亦是人生。正如舟子所言:“风波总会有,但船永远在前行。”这或许就是古诗穿越时空给予我们的最大馈赠——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,在漂泊中锚定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