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登楼望月古诗有感:一轮明月寄乡愁
壬寅年八月十五 晴
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独在异乡为异客,我亦循着古人的足迹,登上了这江城临江的望月阁。此举并非附庸风雅,实是因着白日里重温了宋代米芾的《中秋登楼望月》,那“目穷淮海满如银,万道虹光育蚌珍”的瑰丽景象,与“天上若无修月户,桂枝撑损向西轮”的奇崛想象,在我心中激荡不已,催逼着我亲身体验一番登楼望月的古意。
阁楼临江而峙,飞檐斗拱在初上的华灯与渐浓的夜色中勾勒出沉默的剪影。木质楼梯在脚下发出“吱呀”的轻响,仿佛每一步都在叩响历史的回音。当我终于立于顶层凭栏处,一股混合着水汽的清凉秋风扑面而来,瞬间涤荡了胸中郁积的都市喧嚣。
月华如练,江天一色
抬首间,那一轮金盘已悠然悬于墨蓝天幕,其光华之盛,竟让周遭的星子黯然失色。它并非米芾诗中初升时如银似雪的清冷,而是中秋特有的、饱满到近乎圆满的澄黄,温暖、雍容,像一块精心打磨的琥珀,将万千柔情与思念凝固其中。月光毫无保留地倾泻下来,脚下的长江顿时成了一条流动的光带,粼粼波光仿佛是月亮散落的无数金币,随着水波跳跃、闪烁,直铺向视野尽头,与天际融为一色。这不正是“目穷淮海满如银”的现代演绎吗?只不过淮海换作了长江,那浩瀚的气势与银辉璀璨的意境,却穿越千年,毫无二致。
江面上,偶尔有夜航的船只划过,拉响悠长的汽笛,船灯倒映在水中,被波纹揉碎,又像是另一种形态的“万道虹光”。我忽然理解了诗人“育蚌珍”的联想,那月光照耀下的万千景象,无论是自然的水色天光,还是人间烟火的点缀,不都是天地间孕育出的最珍贵的宝藏吗?
神游千古,心寄桂枝
良辰美景,总会催生遐思。望着那轮似乎亘古不变的明月,思绪轻易就飘向了远方。我想起故乡小院中,此刻父母是否也正摆上瓜果月饼,对着同一轮明月念叨在外的游子?想起友人散落天涯,此刻是否也正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?现代科技虽能瞬间传递音讯视频,然而这共望一月、默默相思的仪式感,却有着任何技术无法替代的深沉力量。它让我们在各自奔波的人生轨道上,拥有了一个诗意的、共同的停靠点。
夜风渐凉,月色更加皎洁。我再次仰望那轮明月,试图寻找吴刚与桂树的踪迹。“天上若无修月户,桂枝撑损向西轮”,米芾的奇思妙想此刻显得如此可爱而深情。或许,并非真有仙人斫桂,而是那月亮本身,就在无数人的凝望与思念中,被一遍遍打磨得如此光亮圆满吧。那支撑着西轮、直至撑损的桂枝,又何尝不是人间无数执着相思的化身?它们无声地累积,构成了支撑起这轮文明之月、情感之月的巨大力量。
下楼时,怀中仿佛已抱满月光。中秋登楼望月,我登临的不仅是一座现实的阁楼,更是一首千年古诗所搭建的精神楼阁。它让我在车水马龙的现代生活中,找到了一个与古人对话、与内心对话的安静角落。月圆人团圆,虽是奢望,但拥有这一刻的诗意与宁静,让思念有所寄托,或许便是中秋节,以及这首《中秋登楼望月古诗》,留给每一个天涯旅人最温柔的馈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