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梓州李使君古诗读后感日记
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
今日重读王维的《送梓州李使君》,窗外细雨绵绵,恰似诗中“山中一夜雨,树杪百重泉”的意境。这首五言律诗像一扇雕花木窗,推开便是盛唐的巴山蜀水。诗人用“万壑树参天”开篇,霎时将人抛入蓊郁苍茫的深山,听得见杜鹃夜啼,看得见桤林蒸烟。
画意与禅意的交融
王维被誉为“诗佛”,此诗可见一斑。颔联“山中一夜雨,树杪百重泉”堪称神来之笔。雨落深山本寻常,诗人却让泉水从树梢倾泻而出,将三维空间压缩成二维画卷,这种违背常理的笔法,恰是中国写意山水的精髓。我忽然想起去年在青城山所见:夜雨初霁,朝阳穿过云层,每片树叶都坠着水珠,整座山仿佛在发光,确如千百道泉流倒悬天际。
“汉女输橦布,巴人讼芋田”二句最耐寻味。前人多赞其从自然转入人文的转折之妙,我却看见诗人对友人的殷殷嘱托。梓州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,李使君赴任不仅要做父母官,更要成为文化纽带。王维不提刑名钱谷,只说纺织耕种,正是儒家“使民以时”的治世理想。
千古送别的新境界
尾联“文翁翻教授,不敢倚先贤”最令我动容。这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愁绪,而是将个人情谊升华为历史责任感。文翁是汉代蜀地太守,兴办官学开创教化,王维以此勉励友人:不要仅仅仰仗先贤遗泽,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政绩。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,与李白“仰天大笑出门去”的狂放不同,更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哀婉,展现盛唐士人兼济天下的胸襟。
合上书页时暮色已深,雨不知何时停了。玻璃窗上凝结的水珠,映着书房暖光,恍若诗中树梢的百重泉。忽然懂得为何历代文人都爱此诗——它既是山水画卷,又是仕途箴言,更藏着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密码:既向往山林之趣,又不忘社稷之责;既沉醉自然之美,更愿将这份美转化为治世安民的力量。千年前绵州郊外的送别,因这首二十字的诗,成为永不落幕的精神典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