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读杜牧《山行》有感
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意
清晨推窗,凉风裹挟着桂子的幽香拂面而来,这才惊觉时序已入深秋。书案上摊开的《樊川诗集》正停留在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《山行》:“远上寒山石径斜,白云生处有人家。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。”默诵之间,忽生踏秋之念,遂披衣出门,往城西山麓行去。
山行寻诗境
山道果然如诗中所绘,石阶蜿蜒而上,苔痕斑驳。晨雾尚未散尽,缭绕于林梢,恍若杜牧笔下“白云生处”的意境。虽不见诗中人家,但几处飞檐从枫林中偶露一角,颇有野趣。愈往高处,枫树愈密,阳光透过枝叶缝隙,将露珠映得晶莹剔透。忽然一阵风过,竟真有数片早红的枫叶飘落肩头,其色如焰,其形如掌,瞬间让人领会了“停车坐爱枫林晚”的痴态——美到极致时,确教人甘愿驻足至暮色四合。
古今秋思叠印
坐在半山亭中细观红叶,忽对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有了新解。少时只觉此句写色之浓艳,而今方知其中蕴藏着生命哲学的悖论:凋零前的绚烂,衰败前的炽烈,恰似一种向死而生的壮美。杜牧虽写秋景,却无一丝悲戚,反以春色作比,将这经霜愈艳的秋叶捧至比春花更高的境界。想来诗人当时未必没有失意,却能在这山行途中悟得超越困顿的豁达,这或许才是诗心最珍贵之处。
秋日之思绵延
下山时日已西斜,整片枫林浸在琥珀色的光晕中,每片叶子都像被点燃了一般。忽然想起刘禹锡的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”,与杜牧的枫叶哲学竟隔空呼应。千年前的诗人早已参透:季节之秋与人生之秋,从来不是终结的预告,而是成熟的勋章。归家后重读《山行》,纸页间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,那些寒山、石径、枫林、霜叶,都化作穿越时空的邀请函,提醒着每个在尘世奔波的人:莫负秋光,且向山中寻一份诗意的栖居。
今人不见古时秋,今秋曾经照古人。当指尖抚过诗句里永恒的秋天,忽然明白——最好的怀秋,不是伤时悲逝,而是如杜牧一般,在寒山斜径上走出自己的春暖花开。
杜牧《秋日偶题》阅读答案
秋日偶题 杜牧 荷花兼柳叶,彼此不胜秋。玉露滴初泣,金风吹更愁。绿眉甘弃坠,红脸恨飘流。叹息是游子,少年还白头。14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A.首联从秋日两种典型景物荷花、柳叶落笔,紧扣标题;“不胜”二字意味深长。B.颔联运用人格化手法,“泣”“愁”具体展现出荷花、柳叶“不胜秋”的情态。...
秋日 诗词杜牧译文解析合集
原文 杜秋娘诗(并序) 作者:唐·杜牧 杜秋,金陵女也。年十五,为李錡妾。后錡叛灭,籍之入宫,有 宠于景陵。穆宗即位,命秋为皇子傅姆。皇子壮,封漳王。郑注用事, 诬丞相欲去己者,指王为根。王被罪废削,秋因赐归故乡。予过金陵, 感其穷且老,为之赋诗。 京江水清滑,生女白如脂。 其间杜秋者,不劳朱...
请解释杜牧《山行》全诗,并分析诗人通过哪些手法展现秋日山林的独特美感...
全诗解释:首句写秋日沿蜿蜒石径登山,'寒'点明季节,'斜'显山路曲折;次句写云雾缭绕处隐现人家,增添生气。后两句解释停车是因喜爱傍晚枫林,经霜枫叶比春花更红艳。手法分析:①视角由远及近(山路→人家→枫林);②对比手法(霜叶与春花);③意象组合(冷色'寒山'与暖色'枫叶'对照)。主旨:表现秋日山林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