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香染纸忆丹青——读《题画》有感
一纸烟云入梦来
清晨整理书柜时,偶然翻到泛黄的《中国历代题画诗选》,郑板桥那首《题画》倏然跃入眼帘:"四十年来画竹枝,日间挥写夜间思。冗繁削尽留清瘦,画到生时是熟时。"指尖摩挲着竖排的铅字,窗外的雨丝忽然就化作了宣纸上的墨痕。
二、笔墨里的光阴故事
记得初学国画那年,老师总让我们背诵这首《题画》。当时不解其中味,直到自己握着狼毫在宣纸上第三十七次画歪竹节时,才懂得"日间挥写夜间思"的执着。那些在画室度过的周末,空气中总是浮动着墨香与萱草的气息,老师用镇纸压住我颤抖的宣纸,轻声道:"你看这竹叶的起笔,要像板桥说的'清瘦'二字,力透纸背却举重若轻。"
注:郑板桥(1693-1765),清代书画家,"扬州八怪"之一,其题画诗常以竹石明志,这首《题画》是其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。
三、丹青中的生命哲学
"画到生时是熟时"七个字,如今读来竟有些眼眶发热。去年参加市里的书画展,我固执地用了三天三夜重绘《墨竹图》,却在最后一刻撕毁了成品。当时不解为何要毁掉最"完美"的一稿,现在才明白,原来真正的创作永远在"生"与"熟"的辩证中生长。就像板桥画竹四十年仍觉未尽其妙,艺术的生命力或许正藏在这永恒的未完成感里。
四、水墨长卷中的文化基因
午后雨歇,我铺开许久未用的生宣。墨锭在端砚上慢慢研磨,忽然想起故宫见过的那幅《墨竹图》,斑驳的绢本上题着:"一枝一叶总关情"。这些跨越时空的题画诗,何尝不是丹青艺术的灵魂注脚?当我们的指尖触碰这些诗句,触摸的不仅是文字,更是千年文脉的怦然心跳。
暮色渐浓时,新画的竹枝在宣纸上舒展开来。虽然竹节仍不够挺拔,但这次我郑重地在留白处题上:"未成曲调先有情"。或许再过四十年,才能真正读懂板桥在墨竹里埋藏的那轮明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