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冬日寻梅——古诗梅花翻译的意境感悟日记

冬日寻梅——古诗《梅花》翻译的意境感悟日记

2023年12月15日 雪后初晴

清晨推窗,昨夜积雪压弯了竹枝,却见"墙角数枝梅"正凌寒绽放。这句王安石《梅花》的经典翻译,突然从记忆深处浮现。英文译本中"a few plum branches by the wall"的直白,竟不及眼前景象万分之一生动。

一、翻译中的文化密码

捧着中英对照诗集踱步梅树下,发现古诗翻译最妙处在于意象转化。中文"数枝"带着水墨画的留白,而英文量词"few"却像数学公式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在伦敦看到的梅花展,西方游客总追问"exactly how many"(究竟几支),而东方游客更爱讨论枝干的曲折弧度。

"凌寒独自开"译为"blooming alone in the cold",英文失去了"凌"字那种傲雪欺霜的动感

二、雪地里的跨时空对话

午后阳光将梅影拓印在雪地上,忽然明白为何历代译者都执着于传递梅魂。林语堂将"暗香"译作"subtle fragrance",许渊冲处理为"floating scent",字面意思相近,但雪后清冽空气中,我分明闻到的是带着冰晶质感的芬芳。

■ 观察笔记 ■
枝干走向:45度斜逸
花瓣数量:单瓣5枚
香气浓度:随风断续

三、翻译之外的永恒

暮色渐浓时,发现最动人的翻译实践其实无需文字。邻家女孩踮脚折梅,别在祖母鬓边的动作,完美诠释了"为有暗香来"的温情。回屋重读不同译本,突然觉得每个版本都像梅花的某个侧面——David Young的译本如老梅苍劲,Witter Bynner的版本似新梅清雅。

临睡前在日记本上画下梅枝,意识到真正的翻译应该像这株老梅:根系深扎文化土壤,花朵永远向着人类共同的情感绽放。雪光映照窗棂,恍惚看见历代译者化作报春使者,正将东方的梅香,一瓣瓣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。

本文灵感源自王安石《梅花》多语种译本比较研究,部分植物学观察数据参考《中国观赏植物志》

踏雪寻梅古诗译文

踏雪寻梅古诗译文满头风雪路欹斜,杖屦行寻卖酒家。万里溪山同一色,不知何处是梅花。 为了踏雪寻梅,“我”探寻春天绕遍了汉白玉色的栏杆,天地一片严寒,花香暗动冰痕未消,游踪罕至,少有人赏。 担心有梅花枝头,遭受大雪冻伤损坏,于是,向手吹气,每枝每枝,按住仔细察看©2022 Baidu |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| 使用百度前必读 | 文库协议 | 网站地图 | 百度营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