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行日记:重寻古诗宿石邑山中之境
癸卯年秋月廿三于太行余脉
晨光熹微时,我背着行囊踏上去往石邑山的古道。手中诗卷里韩翃的《宿石邑山中》墨迹犹新:"浮云不共此山齐,山霭苍苍望转迷。晓月暂飞高树里,秋河隔在数峰西。"此行非为游历,而是试图以脚步丈量诗句的间距,用呼吸触摸千年前的秋夜。
崎岖山径在松林间蜿蜒,碎石路上铺着金黄的落叶。每走百余步便要驻足回望,只见云层果然如诗所言缠绕山腰,将峰峦切割成水墨画卷。忽然懂得诗人所谓"望转迷"并非视觉上的迷失,而是心神被造化雄奇震慑时的恍惚。
申时·云海幻境
抵达半山亭时,恰逢云海翻涌。无数云絮从谷底升腾,吞没群峰又吐出山尖,正是"浮云不共此山齐"的具象呈现。摸出随身携带的毛边本记录所见:"午后天光乍破,云浪如潮水漫过山脊,松涛声与云絮流动产生奇妙的通感效应,仿佛能听见云雾摩擦岩壁的簌簌声。"
山居老者烹茶相待,言及此山气象瞬息万变:"韩御史当年宿的应是北坡望星台,那儿有棵千年银杏最宜观星。"遂循指引前往,果然见虬枝盘曲的古树,树冠如擎天巨伞撑开一片天地。
戌时·星月同辉
暮色四合时在古银杏下支起帐篷。当第一颗星钉在天幕,忽然体会诗中时空的交叠——此刻银河方位与唐代秋夜相差无几,那轮"晓月"或许正藏在东山峰后蓄势待飞。打开头灯重读诗句,字句突然焕发全新意味:"暂飞"二字道尽月轨的灵动,"隔在"则泄露了诗人欲渡银河不得的怅惘。
夜风拂过叶隙的声音,与一千二百年前别无二致。恍惚间仿佛看见青衫文士在树下负手望月,他的呼吸应和着山峦的脉搏,将天地收拢成二十八字。忽然明悟诗的本质原是时空胶囊,当后人站在相同坐标打开它,便能与古人共享某个永恒的瞬间。
子夜·诗境印证
凌晨被寒露惊醒,钻出帐篷时惊见银河斜挂——"秋河隔在数峰西"的盛景赫然在目!西侧峰峦如剪影衬着璀璨星带,确似天河流至山巅被陡然截断。急忙翻找相机却终又放下,有些景象原该如诗人般用记忆封存。盘腿坐在露水浸湿的岩石上,忽然懂得那种言语之外的震撼,唯有以诗为舟方能渡此心境。
破晓前收拾行装下山,回望逐渐隐入晨雾的山峦,忽然懂得"宿"字的深意。不仅是身体的栖息,更是灵魂在时空中短暂停泊。手机失去信号的十二小时里,却接收到了来自盛秋的诗意信号。石邑山仍是石邑山,但每个追寻诗境而来的人,都将带着独属于自己的"浮云不共此山齐"重返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