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竹影斑驳处,且听风吟——读郑板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有感

竹影斑驳处,且听风吟

——读郑板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有感

清晨醒来,窗外雨声淅沥。推开木窗,一股混合着泥土与植物清芬的空气涌入,远处山峦笼罩在薄雾之中,而庭院一角那丛翠竹,经过夜雨的洗涤,越发青翠欲滴。竹叶上凝结的水珠,不时滑落,发出极轻微的“嗒”声。此情此景,脑中蓦然回荡起那句诗: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”这不仅是板桥先生的画意,更是今日触发我思绪的起点。

我搬来一张木凳,索性坐在廊下,静静观察这熟悉的景象。雨丝斜织,竹枝在风中轻轻摇曳,看似柔韧,甚至有些弱不禁风,然而它们的根系,却深扎于地下,紧紧拥抱着大地,稳如磐石。这表象的“柔”与内里的“刚”,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。古人爱竹,绝非仅因其挺秀之外形,更因其承载了人所向往的精神品格。

一、“咬定”二字的力量

郑板桥这句诗,劈头便是“咬定”二字,何其有力,何其决绝!一个“咬”字,仿佛将全身的气力、整个的意志,都凝聚于齿间,是一种绝不松口、绝不妥协的生命姿态。它要“咬定”的,是“青山”,是那巍峨、恒久、可依托的理想信念。这并非野蛮的固执,而是清醒的坚守。我的书桌上,那盆文竹总向着阳光生长,我曾尝试转动花盆,不过几日,它又倔强地调整过来,再次将叶片面向窗外光明之处。植物的向光性是本能,而人的“咬定”,则是选择,是历经动摇后的愈发坚定。

想到自己近日伏案,为准备一场至关重要的考试而废寝忘食。时有困顿,时有倦怠,甚至心生疑窦:这一切是否值得?此刻观竹,再品诗句,忽觉豁然。我所“咬定”的,不正是那座名为“未来”的青山吗?过程中的艰辛,便是那“破岩”,是土壤贫瘠、环境严酷的象征。唯有如竹根般,于困境中更努力地向下扎根,汲取深处的养分,方能盼得日后的千磨万击还坚劲。

二、“不放松”的韧性哲学

竹之“不放松”,并非僵硬的对抗,而是充满东方智慧的韧性。风来时,它弯腰、俯身,甚至随风势舞动,看似退让,实则是在动态中保持平衡,积蓄力量。风过之后,它复又挺立,仿佛未曾经历任何摧折。这是一种高超的生存策略,既保全了自己,也未曾改变初心。这与“咬定”的刚猛相辅相成,刚柔并济,方是竹之大道。

反观我们的生活,多少挫折源于过于直接和脆硬的对抗?一味猛冲猛打,有时反会折断。若能学得竹之一二韧性,在压力面前懂得适度迂回,暂敛锋芒,待时机成熟再图进取,或许许多难题便能迎刃而解。这“不放松”,是目标上的坚定不移,亦是方法上的灵活变通。

雨渐歇,阳光从云层缝隙中洒下,在湿漉漉的石板地上投下斑驳竹影,随风晃动,如一幅动态的水墨画。我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,胸中郁结的焦躁之气仿佛也被洗涤一空。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板桥诗的后两句,此刻才有了更真切的体悟。那不仅是竹的写照,亦是所有在人生破岩中努力扎根、向上生长之生命的颂歌。

今日这场雨,这场与竹的静默对谈,于我而言,胜过万卷书。它提醒我,无论身处何等的“破岩”之中,都要默念那“咬定”二字,将根须深扎,然后,温柔且坚定地,迎接八面来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