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炎炎,读《小池》有感
2023年7月15日 晴
今日重读杨万里的《小池》,"泉眼无声惜细流,树阴照水爱晴柔。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。"短短四句,却让我感受到夏日独有的静谧与生机。
一、诗中夏韵
首句"泉眼无声"四字便勾勒出夏日午后的慵懒,那"细流"仿佛带着凉意从字里行间渗出。记得老家后院也有这般景致:青石缝里渗出的山泉,在烈日下闪着碎银般的光,蚂蚁排着队沿水痕搬运沙粒。诗人用"惜"字将流水拟人化,与我记忆中生怕泉水干涸而用树叶导流的童趣何其相似。
二、生活映照
午后特意带着诗集去公园验证诗境。荷塘边,垂柳的阴影果然"照水"成趣,斑驳的光影在涟漪中化作流动的琉璃。突然明白"爱晴柔"的妙处——那不仅是树荫爱抚水面,更是诗人对夏日光线的精准捕捉。此刻手机显示气温38℃,但诗中清凉竟让燥热褪去三分。
三、刹那生机
最惊艳的是看见"小荷才露尖尖角"的实景:三支嫩荷卷着叶鞘探出水面,其中一支真的停着红蜻蜓!想起去年拍摄的延时摄影里,荷花从绽放到凋零不过72小时,而诗人截取的正是生命最蓬勃的瞬间。这"早有"二字,道尽了夏日万物竞发的迫不及待。
四、现代启示
归途时外卖小哥的电动车惊飞一群麻雀,忽然意识到古诗里的慢节奏在当代已成奢侈。但换个角度看,我们依然能在空调房的玻璃窗上观察雨痕,在写字楼的盆栽里发现蛛网露珠。这个夏天,或许该学着像杨万里那样,用二十八字收藏世界的诗意。
(日记末尾附今日仿写:空调轻鸣惜冷流,窗帘透隙爱光柔。多肉新抽圆圆叶,已有蜗牛爬上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