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静夜思·秋夜怀古日记

静夜思·秋夜怀古日记

唐天宝三载 九月十五 夜

秋夜渐凉,檐角新月如钩,恰似太白诗中“床前明月光”之景。独坐轩窗,烛影摇红,忽忆及《静夜思》全篇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二十字如清泉泻玉,竟勾得人胸腔酸涩。今岁客居洛阳已三载,不知陇西老家庭院那株古槐,可还挂着儿时系的红绸?

一、诗中之月与眼前之月

推窗见月华满地,恍若霜降前的预演。唐人总爱将月与思乡勾连,除太白外,杜工部亦有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之叹。此刻月光淌过青石阶,竟真教人分不清是秋霜还是月华。想起日前于市集购得邢窑白瓷酒盏,忽觉若能以此盏盛满月光,或可封存一二寄回乡关。

二、秋声与诗韵

更漏三声时,忽闻窗外有琵琶弦动,依稀是《凉州》调式。弦声切切如私语,竟与王少伯“琵琶起舞换新声,总是关山旧别情”之境暗合。秋风卷着残叶叩打窗棂,沙沙声里仿佛藏着千年前的金戈铁马。取笔墨录下此刻心境,砚中墨香混着桂子香气,竟酿出几分诗味。

三、烛影下的唐人风骨

烛芯爆花时惊觉,唐人作诗从不止于哀婉。如王江宁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之豪迈,李长吉“大漠沙如雪,燕山月似钩”之苍凉。而今夜这缕乡愁,或许正是传承自那些在马上、在塞外、在烽火台望月的唐人。他们以诗为剑,劈开时空阻隔,令千年后的我仍能共此明月光。

夜愈深,月西斜,取毛毡裹身续写。忽然懂得唐人为何总在秋夜诗情勃发——寒露凝霜的时节最易窥见本心,而明月恰是天赐的镜鉴。今虽不能如李太白“欲上青天揽明月”,却可学白乐天“绕屏无限新栽竹,犹待凤凰明月来”的静守。且将思乡之情化作墨痕,待来日归乡时,这卷日记便是最好的见面礼。

(忽闻晨鸡初啼,墨尽纸残,就此搁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