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蓑烟雨任平生
——三月廿八日·微雨记事
晨起推窗,见薄雾如纱缠裹远山,倏然想起东坡先生《定风波》中"一蓑烟雨任平生"的句子。檐角雨水渐沥,竟与九百年前黄州道上的雨声重叠。
【茶寮听雨】
巷口老茶馆的泥炉正沸,水汽混着雨丝在青瓦下盘旋。邻座老者用枯枝般的手指叩击桌板,哼着不成调的采茶歌。忽然明白苏轼为何说"莫听穿林打叶声"——原来喧哗的不是雨,是人心。
【菜市偶得】
卖茭白的农妇裹着透明雨披,像颗移动的琥珀。她弯腰时,背后竹筐里斜插的野山菊簌簌摇落花瓣,恰似词中"料峭春风吹酒醒"的注脚。买了两支带泥的春笋,沉甸甸的,像捧着某个未说破的禅机。
【暮归小记】
归途雨势转急,索性收了伞。雨水顺着发梢流进衣领时,突然笑出声——当年东坡先生披着蓑衣在泥泞中徐行时,是否也觉背上凉意竟比朝堂纷争更痛快?转角便利店玻璃上,自己淋成落汤鸡的倒影,倒比会议室里西装革履的模样生动许多。
"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"
夜灯下重读《东坡志林》,发现先贤早就把答案写在时间里。我们总在寻找避雨的屋檐,却忘了最自由的蓑衣,原不过是"此心安处是吾乡"的从容。今日这场雨,终究是淋透了某些凝固的执念。
“诗意地栖居”视角下苏轼的诗性精神
意地栖居”的一种途径。 广度和深度限制。“诗意”必须脱离简单的价 值判断,要体现内心和灵魂深处的“真善美” 一、海德格尔与苏轼在“诗意”上的异同 的统一,因为“诗之道就是对现实闭上双眼”。 苏轼一系列关心百姓的上表文书都反映其敢言 海德格尔的“诗意地栖居”建立在对战争、 的性格。例如,苏轼在《湖州谢上表》中说: 人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