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离别 古诗中的长亭柳色

暮春日记

清晨翻到《全唐诗》中王维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,"渭城朝雨浥轻尘"的句子突然让窗外的雨帘有了千年重量。书案上的茶烟与雨雾交织,恍惚看见长安城外那些被离别 古诗反复摩挲过的长亭柳枝,正在四月风里扬起青色的鞭梢。

一、青衫上的墨痕

整理旧物时抖落一册高中笔记,泛黄纸页上竟拓着半首《雨霖铃》。当年语文老师用朱笔在"执手相看泪眼"旁批注:柳永此处暗用折柳典。十六岁的我哪里懂得,古人早把离别 古诗的密码编进杨柳的纹理,汴河边的垂丝不仅是风景,更是延绵千里的情感导线。

午后在博物馆看见北宋磁州窑的瓷枕,枕面刻着"劝君更尽一杯酒"的残句。解说员说这是商旅随身之物,想来多少征人曾枕着离别 古诗的韵脚入眠,让窑火将诗意烧制成可触摸的月光。

二、雨中的互文

傍晚散步时,地铁口卖唱的青年正弹着《阳关三叠》。现代吉他弦上流淌的竟是唐代的离愁,电子屏广告牌映着他脚边写着"求路费回家"的纸板。忽然明白古人为何总在离别 古诗里强调"此地一为别"——时空的距离感,从来都是相通的。

回家路上收到友人赴美的消息,微信对话框里她发来张九龄的"海上生明月"。我们这代人不再折柳相赠,但那些沉淀在离别 古诗里的情感模式,依然在表情包与航班号之间悄然复活。

三、未完成的韵脚

临睡前重读李清照《蝶恋花》,"惜别伤离方寸乱"七个字在LED台灯下竟泛起毛边。忽然想起冰箱上贴着母亲上次来时写的便签:"冷冻层有包好的荠菜饺子",这种市井温情或许才是对古典离愁最鲜活的注脚。

合上日记本时,发现钢笔在虎口染了块蓝痕。这倒像那些抄写离别 古诗的文人,总不经意被墨色标记。我们终究都是时光长卷上的临摹者,在相似的韵脚里,辨认着自己故事的平仄。

以柳枝代表送别的诗句合集

——刘辰翁《苏幕遮·燎沉香》 10、 青青一树伤心色,曾入几人离恨中 古人折柳送别的诗句 古时人们常常通过折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情,那么关于折柳送别的古诗如下: 1、《折杨柳》 元·李裕 东风道上杨柳枝,几多攀折送别离。长枝折尽短枝长,明年仍旧含烟垂。 2、《折杨柳》 南北朝·王瑳 塞外无春色,上林柳已黄。枝影侵云暗,叶彩乱...

鹧鸪比喻什么

②离别的愁绪——长亭外那声“不如归去”的叹息 -原因:鹧鸪的啼声被文人赋予“不如归去”的隐喻,尤其在送别场景中(如长亭、渡口),其哀婉的叫声易引发对分离的伤感与不舍,成为离愁的具象化符号。-案例:李白《听蜀僧濬弹琴》“一叫一回肠一断,三春三月忆三巴”,以鹧鸪啼声的“肠断”感,强化离别后对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