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起闻鸡鸣:古诗《鸡》的日常回响
一则关于声音与记忆的日记
清晨五时三刻,一阵嘹亮的鸡鸣划破小区的寂静,将我从睡梦中唤醒。这声音并非来自邻家豢养的家禽——在这座现代化都市里,鸡鸣早已是稀罕物——而是楼上老人定时播放的古诗吟诵录音。今日播放的,正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《鸡》:“买得晨鸡共鸡语,常时不用等闲鸣。深山月黑风雨夜,欲近晓天啼一声。”
这已是连续第七日听到这首诗了。起初只觉得扰人清梦,今日却莫名静心聆听起来。诗句通过老旧录音设备传出,带着沙沙的电流声,反而给这首描写鸡鸣的诗增添了几分时光的质感。我躺在床上,闭目想象着一千多年前的某个清晨,诗人对着所买之鸡喃喃自语的情景。
记忆的闸门
这首诗像一把钥匙,突然打开了尘封的记忆。我的童年是在皖南乡村度过的,那时家家户户都养鸡。祖母养的芦花鸡最为神气,每日黎明准时站在柴堆上引吭高歌。那时觉得鸡鸣吵闹,总用被子蒙住头,试图阻挡这天然的“闹钟”。如今在城市中,却要借助录音才能听见这曾经厌烦的声音,不禁令人哑然。
崔道融诗中“欲近晓天啼一声”的描写,与我记忆中的场景完美重合。鸡鸣总是先于天亮,在夜色最深重的时刻率先发声,仿佛在与太阳约定:你且快来,我已为你开路。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,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诗歌的真正魅力——它不是文字的游戏,而是生活的凝练。
都市中的田园想象
起床后,我特意上楼拜访了播放录音的老人。八十二岁的陈老先生原是中文系教授,告诉我播放古诗是他的每日功课。“现代人忘了聆听自然的声音,”他说着,又播放了《鸡》的另一种吟诵版本,“鸡鸣是农耕文明的计时器,现在大家都看手机,谁还听鸡叫?”
与陈老先生的交谈让我思考良多。返回公寓后,我打开窗户,试图在汽车声、空调外机声中寻找一丝自然之音,当然无果。于是索性找出更多关于鸡的古诗来读,才发现中国古代诗人对鸡的偏爱超乎想象。
从《诗经》中的“鸡栖于埘”到李贺的“雄鸡一声天下白”,从杜甫的“群鸡正乱叫”到温庭筠的“鸡声茅店月”,鸡鸣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象:它是劳作的号角,是游子的乡愁,是黑暗中的希望,也是平凡生活的诗意象征。尤其崔道融这首诗,特意强调“深山月黑风雨夜”的环境,让那一声啼鸣显得格外珍贵和有力量。
重新发现身边诗意
傍晚再遇陈老先生,他正提着一袋青菜上楼。“听了鸡鸣诗,就去买了只土鸡炖汤吗?”我开玩笑问道。老人却认真摇头:“不,我是去买了些小米,明天开始要在阳台喂鸟。听了这么多天鸡鸣,总觉得该做点什么与自然重建联系。”
这番话让我心生惭愧。我们总是抱怨城市缺少诗意,却很少主动创造诗意。古诗中的鸡鸣不仅是怀旧的对象,更是一种提醒:无论身处何地,人都可以保持对自然的敏感和敬畏。
今晚临睡前,我设置了明早五点半的闹钟,铃声选的是清脆的鸡鸣声。或许我会开始记录城市中的自然之声,或许我会尝试养一盆能够吸引鸟儿的植物,又或许只是每天花十分钟静静聆听——无论如何,感谢这首《鸡》,让我重新学会聆听。
深夜执笔至此,窗外突然下起雨来。在这“深山月黑风雨夜”的城市版中,我期待着“欲近晓天啼一声”的时刻。古诗中的鸡鸣穿越时空,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找到了新的回响。
解释下面几个带鸡字的成语或俗语的意思闻鸡起舞___鸡鸣狗叫___鹤立鸡...
鸡烂嘴巴硬--- 答案:(一)闻鸡起舞 wén jī qǐ wǔ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.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.〖出处〗《晋书•祖逖传》:“中夜闻荒鸡鸣,蹴琨觉,曰:‘此非恶声也.’因起舞.”〖示例〗(二)没有“鸡鸣狗叫”,只有“鸡鸣犬吠”——鸡鸣犬吠 jī míng quǎn fèi 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...